福建省擁有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比陸域大12.4%﹔海岸線曲折率為全國之最,天然良港眾多﹔海岸線總長3752公裡,全國第二﹔陸地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1374個,全國第二﹔水產品總產量和人均佔有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詳細】
歷史上,福建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海絲之路起點、鄭和七下西洋駐泊地、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福建承載了中國探索開發海洋文明的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著力實施“大念山海經”“山海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建設海洋大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一系列戰略決策,海洋經濟長足發展。2011年,福建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442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1%,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5%,海洋經濟已成為福建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詳細】
2010年6月,福建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懇請將福建列入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的請示》。2011年,國務院通過《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將福建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賦予福建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的重大使命。【詳細】
2012年4月,溫家寶總理來閩考察時提出福建要在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上有新突破、新建樹,寄望甚殷。
2010年8月,福建省成立了全省打造海峽藍色產業帶建設海洋經濟強省領導小組。在福建省九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將“加快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和涉海現代服務業,打造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納入規劃,重點支持構建廈門、漳州、泉州等沿海區域特殊經濟試驗區。
“從陸域經濟向海洋經濟延伸,是發揮福建省沿海優勢,拓展產業群、城市群、港口群發展空間的戰略選擇。”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指出。【詳細】
7月中旬,福建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對加快推進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緊緊抓住開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的重大機遇,把加快海洋經濟發展作為福建發展的戰略重點抓緊、抓好、抓實。【詳細】
一要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等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二要加快產業發展,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高端臨海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
三要加強科技創新,引進培養高端人才,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四要保護海洋生態,加強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陸源、海域污染控制,加強海洋生態建設和保護。【詳細】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的藍灣科技公司,隻有5000平方米廠房、80多人,去年產值卻突破億元大關。海洋科技為廈門海洋經濟帶來了深刻變革,從海洋資源的開發、傳統漁業的轉型到海洋新興產業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觸角已滲透到海洋經濟的每一個角落。【詳細】
泉州灣跨海大橋、肖厝港7-10#泊位、石湖港5-6#泊位、湄洲灣南岸疏港鐵路支線建設如火如荼﹔煉化一體、文化創意、大型物流、濱海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全新的臨海產業如雨后春筍成長【詳細】
“沉七洲,浮莆田。”興化平原自海中衍生的傳說由來已久。而今,站在湄洲島媽祖雕像下,回望莆陽大地,三灣相連的海岸線,處處是莆田人進軍海洋的堅定步伐,一個嶄新的海洋強市正在崛起。【詳細】
正如《海權論》所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贏得了未來。和日漸逼仄的陸地相比,藍色的海洋意味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空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福建、浙江、山東、廣東四大試點省份出台的規劃來看,海洋產業布局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傾向。記者對比發現,多份規劃均提出集中發展臨港工業、海洋新興產業和現代海洋漁業。
航務專家吳明華認為,此前出台的海西《規劃》已經明確了福建的定位。“海西發展實際上是兩岸經濟的互動,呼應今后兩岸之間經濟交流,國家出台海西規劃,包括現在對福建海洋經濟發展的考慮,始終是立足於這個角度。”福建構建海峽藍色經濟實驗區,關鍵在於該省地處台灣海峽西岸的重要地理位置,就是要建成推進兩岸海洋經濟深度合作的先行區,全面推進兩岸海洋開發合作,加強兩岸涉海產業的深度對接,構建兩岸海洋經濟合作圈。
事實上,這方面福建的決策層已經進行了部署,福建以廈門經濟特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台商投資區、古雷台灣石化產業園等載體平台為依托,推進兩岸海洋產業深度對接,把福建沿海打造成兩岸海洋開發合作基地。【詳細】
面朝大海,面向未來,有諸多挑戰,更有難得機遇。海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海洋管理的改革與創新,無現成模式或途徑可循,考驗決策者探索前行的勇氣和智慧。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我們就能更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和發展要素,就能更加切實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讓藍天與碧海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