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賭注是將宋文化遺產資源“搞大”——將開封市老城區改造成近20平方公裡的實景人文旅游勝地,重現北宋“汴京”時期盛景,同時要建設一座工業化新城。實現這一宏偉工程的前提是,十幾萬市民將在未來4年內從老城區搬離,僅拆遷費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億元。
對於一個財政收入不到50億元的小城市來說,開封的“造城計劃”同時面臨著大量老城居民搬遷等諸多挑戰。【詳細】
開封市委書記連發三條微博,公開回應質疑。
請相信我們的“開先”和“復古”戰略一定會快速推進,一定會避開“千城一面”的誤區,一定會打造出一個“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開封需要開放,需要鼓勵,更需要給力。期待更多的朋友走進開封,斧正開封,呵護開封!讓我們一起共鑲“汴京”!再次感謝!【詳細】
一些主政歷史文化名城的官員為了趕在三五年的任期內作出令人矚目的政績,往往會大打文化牌,打起文物古跡的主意。但他們的策略是,先將真的文物古跡拆去,然后投資重建,名曰修舊如舊,對它們實施“保護性開發”,實則是“打著紅旗反紅旗”,造成保護性破壞。
這一來,地方政府就可以在“假古董”身上披上“旅游開發”的金裝,將其隆重推出,於是乎,前人的遺產搖身一變就成了當今官員的政績。【詳細】
相比於教育、醫療、就業等等民生工程,政績工程才是官員升遷的最大資本。
有些官員總結經驗:政績工程就是城市建設,城市要大,建筑要新,最好獨特。而財政的公共性在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眼裡,就是個人財政,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鐵打的江山流水的官,干上幾年就拍拍屁股遠走高飛,留下一個爛攤子,誰又能將他怎麼樣?對於爛攤子、濫債務,到了后任者嘴裡,變得非常輕鬆:“那是前任的事情,我不清楚。”【詳細】
舉債1000億元,對於開封市民來說意味著要勒緊腰帶不吃不喝奮斗20年!如此揮金如土、踐踏民生之豪賭,對於當地百姓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沖擊。
再者,誰給了當地決策者“拍腦袋”的權力?如此驚天動地的決策,是否征求過民意?這天文數字般的巨額債務由誰承擔?如何化解?種種疑問之下,當地政府還欠民眾一個解釋。【詳細】
城市不是一張白紙,可供官員隨意涂畫。要知道,這一拆一遷之間,將涉及多少人的利益,又將影響多少人的命運。城市開發建設的目的是為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的成果理應讓老百姓一起分享。
希望當地以民生為念,切實維護好百姓利益,否則,再宏偉的規劃也掩蓋不住民生之痛。【詳細】
“舉債千億造新城”,擬斥資千億重現北宋“汴京”,十幾萬市民將在未來4年內從老城區搬離——雖然官方回應稱消息不實,但官方並沒有澄清傳言,而是將“舉債千億造新城”換了一種表述罷了。開封的經濟發展乏力,不去在強化教育、完善保障、培育支柱產業上下功夫,卻熱衷於這樣的大工程大折騰。浮躁並功利地寄望於一個大工程提振地方官的政績形象,卻無心關注教育、醫療、環保。
三年五年就大變樣,隻能是外表的,而且,隻能借助於推土機。於是在某些地方,“推土機政治”大行其道,地方官施政最依仗的,便是推土機。因為隻有這個無堅不摧的鐵家伙,才能滿足他們“舊貌換新顏迅速大變樣”的審美取向和速度。其實,這個世界哪裡有什麼事非得“隻爭朝夕”,又哪有什麼事必須“與時俱進”和“時不我待”——折騰,冒進,大干快上,民眾都是被狂躁的官員揮著鞭子趕著走。他們的眼睛盯著自己的上級,從不願往后看一下、往下看一下,逼人“致富”,逼人變樣,逼人快走。民眾慢得起,官員等不起,縣域政治一字以蔽之:逼!【詳細】
陷入政績狂躁之中的某些官員是紅了眼的賭徒:拿著納稅人的錢,用一個縣城數十萬上百萬人的命運,去賭自己的政治前途,用形象工程和政績當作吸引上級關注和自己升遷的政治籌碼。
這個時代,無法回避的現實是,有民主,才會有民生﹔有民主,才會有“官”不聊生——這,應該是中國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