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謙水平欠佳,拒絕被提名
1927年,有瑞典人想提名魯迅為諾獎候選人,被魯迅堅決拒絕。當時魯迅的回應是:諾貝爾賞金,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
沈從文:多活半年就能拿到諾獎
沈從文被選進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終審名單,1988年再度進終審名單。但可惜他於1988年5月10日去世,而諾貝爾獎隻授予在世者,要是沈從文活到10月份就肯定會得獎。
林語堂:賽珍珠提名
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教授透露,50年前真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是林語堂,提名林語堂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
巴金:獲贊載入史冊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曾推選巴金角逐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稱贊其為“中國當代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已經被載入了當代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史冊。”
老舍:夢碎文革,自沉太平湖
1968年(最開始的說法是1966年),中國正值“文革”。老舍這一年獲諾獎提名,秘密投票結果,老舍第一。但傳言老舍已經去世。結果諾獎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北島:一票之憾
據說北島在1996年以前曾經多次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終審名單,有一次投票表決時隻有一步之差。北島一再落選,評委主要是從其詩歌的藝術成就著眼的。
《紅高粱》《紅高粱》電影根據莫言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中國第一部走出國門並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的影片。張藝謀曾說過,他在電影《紅高粱》上的成功要感謝莫言提供給他一部好的小說。某種意義上說,張藝謀也成就了莫言。
《紅高粱家族》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紅高粱》五部組成。《紅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的戰爭題材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系列抗日的英雄是正義與邪惡的化身,他們是一群獨特的,特屬於紅高粱的英雄,有著鮮活的生命與人性。
《白狗秋千架》《白狗秋千架》集結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創作發表的三十篇作品。莫言的短篇小說故事飽滿,風格多樣,好似從肥沃而豐富的中國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豐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對鄉村殘酷現實的犀利揭露,也有對鄉村純朴愛情的感人描寫。
《檀香刑》小說以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北京為背景,用十分老到而多姿的筆觸,大悲大喜的激情,講述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一場可歌可泣的運動,一樁駭人聽聞的酷刑,一段驚心動魄的愛情。
《蛙》通過講述一位鄉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既反映了鄉土中國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莫言:"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動了我,觸動了我的心靈,引發了我的創作沖動。我是先被人物感動,然后才去關注事件的。"
《豐乳肥臀》《豐乳肥臀》描寫了一個中國農民家庭所經歷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直至上世紀80年代的傳奇和苦難,曾被稱為中國內地最有資格競評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朴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
《酒國》這部小說集偵探、殘酷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武俠傳奇、抒情、結構主義小說於一體。莫言說,如果把《酒國》和《豐乳肥臀》進行比較,那麼《酒國》是我的美麗刁蠻的情人,而《豐乳肥臀》則是我的寬厚沉穩的祖母。
《生死疲勞》小說寫出了農民對生命無比執著的頌歌和悲歌。地主西門鬧一家和農民藍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滿了吊詭和狂熱、唏噓和罹難。當轉世為人的"大頭兒"終於執著堅定地敘述時,我們看到了一條生氣沛然的人與土地、生與死、苦難與慈悲的大河,流進了我們的心田。
《天堂蒜薹之歌》小說以"蒜薹事件"為經,以高羊、高馬、金菊、方四叔、方四嬸的生活經歷為緯,深刻多角度地描寫了農民當時當下的生存狀態,以及由此引發的悲劇。並剖析了農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貧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導致"方四叔車輪下慘死"等種種悲劇發生的原因。
時間 | 獲獎人 | 獲獎作品 | 獲獎理由 |
2011 |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 主要作品有《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 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
2010 |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 | 主要作品有《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 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
2009 | 赫塔·米勒 | 主要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 | 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
2008 | 勒·克萊齊奧 | —— | 展現了新的起點、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狂喜﹔作為探險者,發掘了隱藏於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
2007 | 多麗絲·萊辛 | 主要作品有《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門之城》、《金色筆記》、《幸存者回憶錄》、《黑暗前的夏天》。 | 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
2006 | 奧罕·帕慕克 | 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 |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 |
2005 | 哈羅德·品特 | 主要作品有《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等。 | 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
2004 | 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 | 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時光》、《鋼琴教師》等。 | 她小說和劇本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和她用超凡的語言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以及它們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 |
2003 | 庫切 | —— | “精准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
2002 | 伊姆雷 | —— | 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劃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
2001 | 奈保爾 | 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 | 通過“敏銳而真實”的文學筆調向世人展示受壓抑的歷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