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無非是上課、作業、考試、排名次,除了這些,我們還有什麼?” 年僅10歲的馮邵一曾跳過兩次級,已在讀初一,還曾在影視作品《野蠻媽媽結婚記》、《雙城之間》和《雲上的誘惑》中扮演過角色。“以前我打乒乓球,踢足球,滑輪滑。現在我每天能有半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錯了。” 學業給馮邵一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他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詳細】
雖然清華博士蕭楊的導師程代展無比惋惜他的離開,“他的選擇讓我很驚訝,我徹夜失眠也沒想明白。他是我遇到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但蕭楊舉動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了。沒興趣還算個比較中性的詞的話,我其實可以說我已經厭惡科研了。” “我從小被教育成‘聽話的好孩子’,隻要別人給了我任務並且應該是我做的任務,不管我喜不喜歡,都會盡力去完成。“當我決定退出科研的時候,心裡是久違的無比的輕鬆。”蕭楊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詳細】
馮邵一並不“憤世嫉俗”,也不排斥應試制度,還很愛學習,是標准的優等生。但他向往“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讀書”。 和馮邵一有同樣想法的孩子正在增加。不少中小學生開始使用微博表達不滿,“培優壓力大”“學習負擔重”是頻頻提及的內容。
讓福建南平市蘇同學感到最“不幸福”的,是她雖然從小就喜愛美術並且備受美術老師稱贊,但是后來由於學習壓力大,就再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學習美術了。姚同學說:“每當看到美術生拿著書寫本走過,我都很羨慕。”
“學校作業和培優班老師布置的作業加在一起,晚上經常要‘加班’才能搞定,苦不堪言。”五年級學生曉軍說。
家長和學校的“美意”讓孩子們苦不堪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鄭淮認為,社會的期望沒有顧及到孩子自身的感受,這也說明當前教育制度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來對全國中小學生對比調查顯示,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情況越來越嚴重,1999年,近50%中小學生存在這一問題,但現在達到近80%。 【詳細】
事實上,在這種高壓力的教育模式下,成績優異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但這些"聽話"孩子是否能符合未來發展的需求?在中國,"高考狀元"一直是各名牌大學爭相錄取的人才。而美國的名校對"高考狀元"並無偏愛。2010年數據顯示,中國六成高考狀元被哈佛拒收。
我國早在1999年就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提高創新能力擺到了關系民族復興和國家興旺的重要位置。但素質教育建設並不理想,應試教育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推行素質教育,本意是減輕學生負擔,但卻出現了將素質教育曲解為特長學習的現象。
教育是由學校、社會、家長共同來完成的,孩子學業負擔過重,家長也有一定責任。但家長的苦衷也顯而易見,“沒辦法!其他的孩子都很勤奮,你不發奮就會落后。我不想孩子以后考不上好學校,反過來埋怨我,說我當時不督促他好好學習、不送他去培訓!所以,我得全力以赴!”【詳細】
一個在新西蘭上了3年小學的12歲中國男孩告訴記者,新西蘭小學沒有課本,課下基本沒有什麼作業,老師通過排演話劇、模擬買賣股票等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類似馮邵一的行為其實並不值得提倡,但個例的出現,表明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亟待改革。能不能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軟一些,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選擇空間”?
求學,是孩子精神需求的表現,是一種很愉悅的行為。可是現在很多孩子不喜歡學校,這應引起學校和教師的反思。事實上,由於教育理念的偏差,成材觀、成功觀缺乏科學的界定,導致社會對教育認識上的混亂,這是關鍵點。教育在很多時候都偏離了教育的規律。學校的教育是否照顧到了孩子的個性發展。【詳細】
中國傳統的基礎教育有千年的歷史。它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比較系統地給學生以知識。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了傳授知識。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重要的是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性質、內容、結構,狀態是要看學生學得主動不主動,性質是要看學生有沒有興趣去學;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鼓勵他們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沒有給予學生最寶貴的東西,這就是——幸福。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於勞動的幸福而充滿歡樂。”【詳細】
極端的個例足以叩問中國傳統教育觀,基於好奇心和興趣之上的創造性不能再被忽略,孩子們的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比成績單重要,陳舊的教育方式和傳統觀念應早日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