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表示,在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全國“兩會”精神的重要時刻,“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時”大型系列報道聯合採訪團來漳州,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是來幫助漳州梳理、總結、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做法,促進我們尋找工作中的不足,更加明確方向,繼而促進今后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實現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位於漳州市雲霄縣的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正在嘗試破解這一難題。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林銘儒說:“不能只是一味追求保護,更要努力提升周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態文明應該全方位的建設,缺了誰都不行。”
漳州市是福建省東南部的地級市,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近481萬。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居地,其中台灣人口中有1/3祖籍在漳州。 田園都市 生態之城
漳州圍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定位,規劃打造“三城”,正是努力讓“生態傳承”,或者說,是避免生態“富不過三代”。
漳州不但在有力踐行“綠富美”有機統一的全新發展戰略,而且其成果和經驗具有了先行先試的價值和意義。
漳州長泰縣十多年來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首位,並通過系列措施實現老百姓發家致富,最終打造出全新的以“慢”為主情調的生活理念。
生態優勢是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最花力氣的建設。
走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買不來、借不到的財富。
加快"綠色轉型",讓群眾享受更多"綠色福利"﹔形成生態文明"綠色導向"。
把優美自然優勢與科學城建結合,從財富增長中看到生活改善、環境美化。
漳州市是福建省東南部的地級市,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近481萬。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居地,其中台灣人口中有1/3祖籍在漳州。
社會經濟: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7.8億元,增長12.6%。公共財政總收入205.48億元,增長1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6.9億元,增長33.3%。規模工業總產值2680.53億元,增長17%。多數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民生建設: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51元,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10389元,增長13.8%。全市財政民生支出164.4億元,增長20.2%。6類5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年度目標。2013年,漳州將投239.78億建百余民生項目。
環保治理:"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建設初見成效並受到廣泛贊譽。九龍江流域Ⅲ類水質達標率96.9%,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命名復審,城市文明指數測評從全國第51位上升到第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