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擅長珠算,或者是您身邊有珠算高手,請用隨手拍的方式向本網推薦,您將有機會獲得豐厚獎品。
參與方式:
1: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拍下珠算過程,發送話題#尋找珠算高手#加上內容,並@人民網福建頻道 新浪或騰訊官方微博﹔
2:發送珠算照片或視頻至人民網福建頻道微信公眾號。關注珠算,就是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詳細】
這幾天,記者四處追尋算盤的蹤跡。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也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科技發展后,福州幾乎見不到使用算盤的,很多使用算盤的老人不在人世了。”記者致電聚春園有關人士,他也表示該企業沒有使用算盤了。問他有沒有哪些百年老店或“非遺”傳承人還在使用算盤的,他表示不知道。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負責“非遺”傳承的相關人也表示,此前,福州沒有接到有關珠算的申報,也沒有列入普查的項目。
算盤不再用來做財務記賬,沒有了生命力,也就退出了市井生活。陳祖謹表示,這幾年,他只是在雲南、四川等一些落后偏遠的地區還能看到作為計算工具使用的算盤。市面上目前能見到的一些小孩子用的算盤,實際上已經不能稱為算盤了,“有的用塑料做的,沒有了真正的算盤功能”。
福州市珠算心算協會會長高洪告訴記者,市面上賣的各種顏色的“學生算盤”,是用來鍛煉學生的“三算”( 筆算、珠算和口算)能力的,學生珠心算通過鍛煉,像下盲棋一樣,實物的算盤最終也不需要了。【詳細】
早年曾是福州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的台江上下杭,盡管珠算聲早已逝去,但是曾經締造該地商業繁榮的“靈魂聲”卻在計算器和電腦統領的商業時代留下了最后遺跡——面臨拆遷改造的上下杭街區的一個老居民家中,至今還保有兩個年代久遠的算盤:一個用來精打細算每月開銷,一個當“古董”收藏。
“我每個月還會用打算盤來記賬,買了多少米,幾條魚,花銷多少。”6日中午時分,在上下杭街區的河墘街,記者挨家挨戶尋訪途中,滿頭銀發的江依姆告訴記者,她家裡還有珠算,也保留使用算盤的習慣。
80后小潘特地四處尋找了一番,在福州烏山西路一家文具店找到店裡剩下的兩個算盤,花了9元買了其中一個。【詳細】
連日來,本網“福州全城尋找失落的珠算”活動得到福州、福建眾多網友的關注與響應。有網友向記者推薦了福州年紀最大的珠算高手郭愈,稱他可能是福建乃至全國年紀最大的珠算專家,也是對中國珠算文化傳播有相當貢獻的人。
在日本流傳很廣的《數學通軌》一書就是福州人寫的,而這本書在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由中科院李儼在日本出席國際科學史會議時發現,向友人借來手抄了一本。這本書的復印本,則是他通過外事辦要回來的。
“學珠算能使人長壽,還能防止老年痴呆。”在他家客廳,擺放的一架大鋼琴也是他彈奏用的,為了鍛煉自己的動腦動手能力。在現場,郭愈還幾次向記者演示了他的比電腦計算還快的算盤計數能力。在算盤面前,他的手指靈動,上下左右飛舞,那種專注和投入,完全不像一個93歲的老人。【詳細】
當大多數會計專業已不再必修珠算課時,福州一所職業學校仍把珠算課列為必修課程,並作為傳統文化加以傳承。11日下午,福州市海峽職業技術學院的467名財會專業學生參加了福建省珠算技術等級普通五級鑒定考試。考試現場算珠?啪作響,考生們埋頭計算,十分認真。
據福州市珠心算協會會長高洪介紹,目前福州地區有組織珠算等級考試的大中專院校有6所,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証考試的“無紙化”,今年珠算等級考試與會計從業資格証暫時解綁,導致學校對珠算的重視逐漸減弱。
此前,最新修訂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已經重提珠算回歸教材,要求學生“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但高洪認為這遠遠不夠,在他看來,隻有把“珠算”融入小學數學課程,讓其真正重回課堂,“珠算”這一新晉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得以傳承和弘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