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福建頻道|熱點專題
人民網 >> 福建頻道 >> 專題 >> 時政熱點 >> 國家公祭日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prev next
  • 南京即將陷落之際
    南京即將陷落之際
  • 日軍侵佔南京中華門
    日軍侵佔南京中華門
  • 數以萬計的平民滯留在南京城
    數以萬計的平民滯留在南京城
  • 無辜的普通民眾被日軍活埋
    無辜的普通民眾被日軍活埋
  • 中國軍人成為日軍訓練的活人靶
    中國軍人成為日軍訓練的活人靶
  • 日軍將搜捕的中國軍民押往山谷准備屠殺
    日軍將搜捕的中國軍民押往山谷准備屠殺

視頻報道

習近平: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証如山
  •     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10時,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
日軍侵華新罪証大同萬人坑歷史公開
  •     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一部公開反映日軍侵華新罪証的圖書《山西大同萬人坑發掘記事》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首次公開發行。

最新消息

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日是國家為了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祭日。二戰后,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目前已成為國際慣例。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殺

  •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准則,於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六周內,在南京縱兵屠殺無辜,手段野蠻殘忍,且奸淫、掠奪、焚燒和破壞並舉。
      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均設專案調查審判,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達19萬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達15萬之多,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達30萬人以上。
  • 歷史真相

    文物史料

    日本侵華大事記

    時間 事件 地點
    1874年5月 出兵3600余人侵我國台灣,殘酷殺戳高山族同胞。 台灣
    1894年7月 在豐島海襲擊中國軍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11月,佔領大連、旅順。旅順全市2萬中國人全遭殺戳,隻36人幸免於難。 大連、旅順
    1895年3月 佔領整個遼東半島,僅在田庄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人﹔4月,迫使中國清政府簽定《中日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11月,佔領台灣全島。 遼東半島、台灣
    1900年5月 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北京
    1901年9月 清政府與日本等11國在北京簽定《辛丑條約》。 北京
    1904年2月 偷襲俄國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 東北
    1905年12月 清政府和日本簽定《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將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界地轉讓給日本。 遼東半島
    1906年6月 成立對我國東北進行全面侵略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都督府。 東北
    1907年7月 與法、俄簽定秘密協定,把南海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福建、南海
    1914年10月 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英軍撤走后,日本妄圖長期侵佔山東。 山東
    1915年5月 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21條”。 北京
    1925年5月 伙同英國在上海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上海
    1926年3月 炮擊大沽炮台,調軍艦對中國進行威脅。 天津
    1928年5月 制造濟南慘案,攻佔濟南,大肆燒殺﹔6月,在沈陽皇姑屯站炸死張作霖,陰謀乘亂奪取東北。 山東、遼寧
    1931年9月18日 悍然對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制造了9.18事變,連續攻陷沈陽、鞍山、鐵嶺、撫順、長春等重要城市。 東北三省
    1932年1月28日 1月28日,在上海挑起1.28事變﹔2月,佔領哈爾濱,東北全境淪陷,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本鐵蹄下的奴隸﹔3月,制造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東北三省
    1935年10月 制造華北事變,冀東22個縣淪為日本殖民地。 華北地區
    1937年7月7日 借口在北平盧溝橋附近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遂炮轟宛平城。守橋的中國第29軍官兵奮起反擊,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北平盧溝橋
    1937年12月13日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淪陷,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 南京
    福建人民對抗戰勝利的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戰火燃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尤其是金門淪陷,“開始了華南的盧溝橋事變”。唇亡齒寒,福建危急。在這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共福建地方組織高舉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積極促成國共合作抗日在福建的實現。在與國民黨福建駐軍及地方當局艱難談判后,福建共有5000多名紅軍游擊健兒當即整編為新四軍,佔當時新四軍總數近一半。新四軍二、三兩個支隊,基本上由福建人民子弟兵組成,他們開赴蘇皖抗日前線后,英勇殺敵,屢立戰功。二支隊在張鼎丞率領下,首戰韋崗告捷,威震敵膽,被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稱為“模范的第一軍隊”。此后,二支隊又深入敵后,粉碎日偽軍的多路圍攻,先后取得小丹陽、水陽鎮、官陡門、狸頭橋等大小數百次戰斗的勝利,擊斃日軍數百人,繳獲大批軍械。三支隊六團在葉飛率領下,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東進抗日,開辟蘇淮根據地。【詳細】

    1939年7、8月及1940年2月,日本侵略軍三次進犯東山島。東山軍民奮起抵抗,擊退來犯之敵。近百名官兵在黃山村阻擊數倍於我之敵,全部壯烈犧牲。三次戰斗中,全縣39個鄉村遭洗劫,百姓死難894人。


    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以永安為代表的福建抗戰文化活動亦應運而起,蓬勃開展,共產黨員在其中起了先鋒模范作用。永安與戰時的重慶、桂林、昆明互相配合,遙相呼應,成為國統區四大抗戰文化基地之一,成為中國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


    福建是中國第二大僑鄉。抗戰時,三百萬閩籍華僑心系祖國安危。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土地,激起海外華僑極大的民族義憤。為團結、動員南洋華僑為祖國抗戰出力,閩籍愛國華僑陳嘉庚發起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微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