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祥廈門市海滄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對台先行先試
建設新時代“法治海滄”

嘉賓:廈門市海滄區委政法委書記 李培祥
地點:人民網福建演播室
摘要: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興起“大學習”熱潮,為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奮力推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譜寫新時代政法事業新篇章,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員會、人民網福建頻道、福建法治報、福建長安網聯合主辦《全省政法系統“擁抱法治新時代 踏上平安新征程”大型系列訪談》。本期嘉賓為廈門市海滄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培祥。 【詳情】
  • 廈門市海滄區委政法委書記 李培祥廈門市海滄區委政法委書記 李培祥
  • 李培祥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李培祥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
  • 李培祥接受人民網專訪李培祥接受人民網專訪
廈門市海滄區委政法委書記 李培祥廈門市海滄區委政法委書記 李培祥
李培祥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李培祥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
李培祥接受人民網專訪李培祥接受人民網專訪

精選對話

問:

海滄作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強的台商投資區,在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做了哪些積極的探索,成效如何?

答: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且提出了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強“四個體系”建設。海滄區立足本土實際,借鑒“楓橋經驗”,進一步健全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結合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海滄新一屆區委領導班子成立后,首場講座便邀請了國家二級大檢察官、湖南省檢察院檢察長游勸榮為全區領導干部作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專題法治講座。通過講座,展示了區委班子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的決心,推動領導干部自覺形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意識,加快“法治海滄”建設。 因台而設的海滄,在促進兩岸交流融合中一直發揮著先行先試和前沿陣地的作用。2012年6月,海滄區在全國率先成立首個涉台法庭,集中管轄全市范圍內涉台刑事、行政及民商案件。運行六年多來,涉台法庭實行陽光審判、人文調解、繁簡分流、上門服務等措施,真心實意為台商著想,傾力打造台胞投資辦廠的利好環境,創下了多個“全國第一”,受到台胞們的廣泛贊譽。 涉台法庭的建設上,海滄從人員配置入手,一線辦案人員都是有著豐富工作經驗和深厚的法律知識積累。與此同時,涉台法庭還加強制度創新,聘請台胞陪審員參與審判,讓前來涉台法庭參加訴訟的台籍當事人多了一份同鄉的親切。截至2018年5月,台胞陪審員共參與陪審案件540件,調解撤訴321件,涉案金額高達6.9億元。

問:

在海峽論壇上,海滄聘任了新一批的台胞社區主任助理,在社區治理上,台灣青年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此舉的意義在哪裡?

答:

2018年6月5日,海滄區舉行新任台胞社區主任助理上崗儀式,35名擁有不同背景、來自台灣18個縣市的青年從278名應征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一個共同的新身份——廈門海滄台胞社區主任助理。2014年,依托全國台聯在海滄設立的兩岸社區交流基地,在全國首創聘用台胞擔任鄉村社區助理模式。國台辦、全國台聯領導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新形勢下深化兩岸交流的創新舉措、務實舉措。 經過近4年的探索和試驗,加上此前的8名台胞社區主任助理,如今43名台胞社區主任助理實現了全區43個行政村和居民委員會的全覆蓋,這些台灣青年將履行參與編制鄉村振興規劃方案﹔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義工理念,推廣志願服務﹔協助培育社區組織,推進協商共治﹔溝通對接兩岸,深化相互認同與融合﹔協助組建鄉村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等六項職責。 作為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對台先行先試、示范引領是海滄的使命。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促進兩岸心靈契合,海滄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聘請台胞社區主任助理,參與海滄鄉村振興,是海滄在新時代實現兩岸社會融合的一大創新,將對兩岸深度融合產生深遠意義和影響。

問:

在社會治理上,海滄是如何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的,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答:

如今,社會治理社會化和公共服務市場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海滄順應潮流逐漸調整與社會的關系,通過購買服務和招投標等方式,將可以由市場和社會承擔的事務交給企業部門和社會組織承擔。 警民調解室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就是其中的一項創新。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借貸、鄰裡、勞資、醫患等方面的非警務糾紛,警方顯得很尷尬:不調解,矛盾糾紛可能升級激化﹔調解,又佔用大量警力。為破解這一“老大難”問題,海滄區委政法委、區綜治辦牽頭協調,聯合廈門市公安局海滄分局在鐘山派出所建立全市第一個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警民聯調室。 鐘山派出所警民聯調室配備9名經驗豐富的調解員,均從退休老民警、老法官或者律師、法律工作者以及輔警等有一定法律工作經驗的人員中選聘,調解員在工作中遵循依實說理、調解優先,以案釋法、依法依規,多方聯動、情理法兼顧的原則,努力做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2018年以來,警民聯調室成功調解各類糾紛133件,有效地維護了當事的的合法權益,做到了“案結事了”,得到當事人的高度贊譽。 除了線下的警民聯調外,海滄還上線了“海滄調解在線APP”,打造指尖上的雲調解平台。海滄調解在線平台矩陣由線下的調解組織、網上調解服務平台、手機當事人端、手機調解員端和調解在線管理后台幾部分組成,將智能手機作為前沿陣地,將調解室搬到了手機上,在手機端即可獲取人民調解相關服務,高效、便捷、專業的優勢得到凸顯,為群眾解決了不少難題。數據顯示,2015年10月海滄調解在線APP推出至今,海滄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05件,成功率達99.8%,協議金額達6183.73萬元,防止群體性上訪9件105人。

問:

近年來,海滄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可以從中看出“法治+德治”的新思想,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答:

海滄高度重視文化的“教化”作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優良家風,傳承耕讀文化。2016年下半年起,海滄全面啟動了弘揚“耕讀文化”活動,“耕讀傳家”進校園、誦讀國學經典、晒家風亮家訓、舉辦兩岸國學院長論壇、百名書法家送春聯進萬家等等,形式多樣,亮點紛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文明素質和文化素養。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舉措是,海滄區大力推進社區書院建設,並以此為平台,傳承中華文明,弘揚當代價值。目前海滄區已建成社區書院27家,這些書院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組織孵化、群眾議事場於一體,開設了多門耕讀文化特色課程,在民風教化、基層維穩、價值關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功能和意義。同時,依托社區書院,海滄組織開展了村情村史、村規民約、家風家訓、先進典型“四上牆”活動,深入挖掘各類人文歷史資源,開展各類先進典型評選,以及“傳家訓 亮家風”和“我們的節日”等群眾性主題文化活動,讓群眾走出家門,服務他人、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增強群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依托社區書院這一主平台,海滄構建起覆蓋全區的耕讀文化傳播格局,帶動群眾廣泛參與到弘揚耕讀文化的實踐當中。比如,天竺書院所在的天竺社區還被中宣部評為全國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