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1985年到福建工作,先后在特區廈門、山區寧德、省會福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了17年半。在閩工作期間,他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致力謀劃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規律,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重大舉措,為福建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福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
在“三農”領域,他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扶貧開發精神,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扶貧搬遷“造福工程”﹔組織推動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促進沿海與山區、東部與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全國率先謀劃生態省建設,倡導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農村公路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對農村公路助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
2017年7月,永安市小陶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佔地3000平方米的服務站整合了客運站、貨運站、公交站、村淘站、旅游服務中心等功能,輻射周邊34個建制村,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裡,讓99.24%的鄉鎮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瀝青路、水泥路,城鄉運輸一體化水平接近80%,農村“出行難”得到有效解決,農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臨近春節,又值趕圩日,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上熱鬧非凡。客運站裡,家住7公裡外的村民朱清春正准備搭乘村鎮公交回家,“過去隻能騎自行車、摩托車,又慢又危險,去年鎮上開通了公交,政府出補貼、一趟兩塊錢,安全又方便!”目前,永安市共有農村客運車輛166輛,78%的建制村通上了直達縣城的班車。【詳細】
“要想當好責任人,先得當好一家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到福州市的近1/5,閩清縣委要求全縣扶貧干部都得學會“‘家’字扶貧工作法”——“話家常、辦家事、成家人”。
吳詩銳是福建閩清縣上蓮鄉黨委委員、副鄉長,他口中的“大哥”,是蓮埔村的方善模。2016年,閩清遭遇特大洪災,災后摸排,全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一共21戶,鄉干部每人包一戶,成為“脫貧幫扶第一責任人”。
“走這邊小路,有側門。”吳詩銳領著記者七轉八拐,熟得像回自家。“大哥,來客人了。”1月28日,是進入臘月以來福州最冷的一天,吳詩銳這一聲招呼,讓小院透出家一般的溫暖。【詳細】
2月的閩東山區,溪水清清、白霧環繞,清新的空氣中夾帶著些許冬日的寒意。雖是寒冬時節,但一份特別“年禮”,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福建分會場集中示范活動在赤溪村拉開序幕,為赤溪村送來了陣陣暖意。
“這次‘三下鄉’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委省政府共同舉辦。活動主題彰顯‘新時代’,服務對准‘真需要’,著眼的就是農民實用好用。”福建省委宣傳部宣教處處長陳勇介紹,“各部門單位共捐贈惠農資金、項目、物資近2000萬元。400多位藝術家、科技人員、醫療專家、高校師生設置80多個服務點,現場為農民群眾提供各種服務。”【詳細】
縱觀“數字福建”發展歷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18年的堅持,結出碩果。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做出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決策,開啟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4月22日至24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將在福州舉辦,敢為人先的福建再次備受矚目。
“我們將以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為契機,加快推進數字福建建設,注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努力建設數字中國的樣板區和示范區。”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數字辦專職副主任陳榮輝表示。【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源於長期的思考和實踐。早在2000年,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時,就著眼於搶佔信息化戰略制高點,增創福建發展新優勢,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重要決策,開啟了福建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關於“數字福建”建設的重要理念,對於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詳細】
21日下午,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正式啟幕。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涵蓋數字福建、電子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體驗等4個展館,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共有293個參展單位。其中,數字福建館集中展示18年來數字福建建設在電子政務和數字經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電子政務館重點展示國家部委、各省(區、市)電子政務的最佳應用﹔【詳細】
“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總結了實踐經驗。
“以服務現代化治理體系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方向,2000年開始部署的‘數字福建’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福建省數字辦專職副主任陳榮輝說,接下來,我們將加快總結推廣經驗,為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益樣本。【詳細】
第十屆海峽論壇6日在廈門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汪洋指出,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骨肉相親、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進行交往的基礎和條件。隻要做到這一點,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煽動兩岸同胞敵意和對立,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詳細】
國家“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的重點項目——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已進入全面竣工倒計時,國內首個擁有自主技術的千億級內存制造產業呼之欲出。
福建晉江,這座素以運動鞋、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聞名的城市,眼下正以集成電路、石墨烯、高效光伏等一批新興產業來撬動自身發展。40年改革開放積聚的能量,如泉州灣的潮水澎湃激蕩﹔16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總結提煉的“晉江經驗”,給這片發展熱土以思想的引領和精神的滋養。【詳細】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動下,晉江人發揚愛拼敢贏的精神,從閑房、閑資、閑散勞動力“三閑”創業起步,探索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道路。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將其總結提升為“晉江經驗”,即始終堅持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堅持誠信,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堅持加強政府引導和服務﹔正確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16年來,“六個始終堅持”與“處理好五大關系”的要求,指引著晉江、泉州乃至整個福建繼往開來、跨越發展。 【詳細】
調研組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跟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謀劃、部署、推進人大工作。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各級人大工作要緊扣的大局。立法、監督、代表工作等每一項部署、每一項舉措都要自覺服從大局、堅決服務大局。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余榮生介紹,縣人大常委會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扎根基層一線的群眾優勢,及時發現問題苗頭,收集反映相關問題。每年縣人大財經委都會組織金融專業人員對財政預算管理進行審查,及時發出風險預警提示,促進提升對政府債務風險的管控水平。【詳細】
千年海路,揚帆致遠。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歷史走來,福建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如今,抓住“一帶一路”契機,福建將傳統優勢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積極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共贏新空間。
江海交匯,粗蘆島上,矗立著一座現代化新廠區。這裡是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福州連江新址。馬尾造船廠創辦於1866年,是我國最早的造船企業之一。2014年以來,全球船舶建造市場整體下行,公司董事長李振均坦言壓力不小。老船頭調轉新航向,“是‘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助力公司轉型升級。”【詳細】
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落實2030年議程開辟新空間。”作為這一倡議的總設計師,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和部署推動,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方向,彰顯中國擔當和世界情懷。【詳細】
木蘭溪是莆田的“母親河”,流域面積1700多平方公裡,干流全長105公裡。流域治理前,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兩年一遇,洪水頻發﹔河道千回百轉、彎多且急,地基都是淤泥,治理難度罕見。
這樣一條河的治理,讓時任福建省領導的習近平同志牽腸挂肚:4次親臨現場調研,親自主導規劃,親自主持開工並參加勞動。福建省莆田市歷屆黨委和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治理領域接力拓展。近20年久久為功,曾經水患頻仍的木蘭溪,如今風光旖旎、澤被鄉裡,實現了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目標。【詳細】
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會議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第一次向全市干部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倡‘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講求工作時效,提高辦事效率,使少講空話、狠抓落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規矩。”從那時起,“馬上就辦”在榕城蔚然成風,成為全體黨員干部踐行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詳細】
“那天,在紅軍小號前,在紅軍軍旗前,總書記聽完講解后思考了許久。他對我們說,‘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回過頭來看,古田會議奠基的政治工作對我軍生存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福建省古田會議紀念館館長曾漢輝記憶猶新。
2014年10月30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體中央軍委委員來到古田會議會址,向毛澤東雕像敬獻花籃,看望10位老紅軍、軍烈屬和“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交通員、老接頭戶、老蘇區鄉干部”代表,和基層會議代表一起吃“紅軍飯”。【詳細】
一年多來,大學生創業團隊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福建古田,走到中國革命搖籃的江西井岡山﹔從改革開放的源頭安徽小崗村,走到東西攜手、精准扶貧的樣本典范寧夏閩寧鎮……學生們重溫前輩們偉大而艱辛的創業史,上了一堂有溫度的思政課。
而如何讓這堂課更有溫度、覆蓋人群更多,也成為教育部認真思考的內容。於是,將於12日在廈門召開的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勇立時代潮頭敢闖會創,扎根中國大地書寫人生華章”為主題,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啟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並專門增設“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
【詳細】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福建廈門,一座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麗城市。作為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始終秉持“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攻堅突破,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探索了鮮活的實踐經驗。
如今,圍繞經濟發展高素質、生態環境高顏值的改革探索,廈門經濟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全市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280倍,財政收入增長817倍,城市人口增加300萬。探索開路、先行先試,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廈門正從“小而美”向“美而強”大步前行。【詳細】
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俗稱閩東,過去給人的印象是“老、少、邊、島、貧”:革命老區,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地處台海一線,境內大小島嶼643個,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
30多年來,寧德始終把“加快發展、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為功,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貧困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十二五”末的低收入人口11.5萬人,2017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28%。作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成功實踐,“寧德模式”被譽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