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
別讓文物“躺”在博物館裡對於古建筑的修復,各地水平不一。特別是在基層,常常因為規劃不到位、資金不充足、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導致翻修后的古建筑風貌大變、意蘊全無。我建議研究制定統一的古民居、古遺址、古村落保護利用政策,確保古建筑“修舊如舊”。
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打造文化產品,實現“文”的“物化”和“物”的“文化”,讓文化遺產自己“會說話”。每一個文化遺產,都有著生動的文化故事,這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文化精神內核,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挖掘、整理、再現、傳播。
您今年特別關注文化領域,福建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那麼目前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情況如何?在您看來仍存在什麼短板呢?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財富,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發力文化遺產保護。以福建為例,繼武夷山、土樓、泰寧丹霞、鼓浪嶼之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三坊七巷等多個項目列入預備名錄,這些成績讓我們倍感振奮。
但通過一年多來的走訪調研,我們發現全國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基層保護工作不到位、文物保護力量不充足、文化產品開發不充分、非遺項目扶持不精准等幾個方面。
在走訪調研中的這些發現,有沒有哪個案例讓您印象深刻?
在福建福州晉安區的前嶼村,有一個忠惠阮公祠,裡面供奉著福建文教始祖、福建歷史上享受官祭的三位先賢之一——阮彌之。南朝時人民感念阮彌之“教稼牆,興學校”的功績,在烏石山為他修建了“七閩人師廟”。明朝中葉,“七閩人師廟”經歷了一次搬遷,成為現在的忠惠阮公祠。
調研時我們發現,這樣的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文化遺產,卻只是區級文保單位。保護經費主要來自前嶼村委會每年下撥的5000-6000元資金,根本不足以維持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
發現問題后,我們立刻組織專家撰寫社情民意信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福州市委市政府了解情況后非常重視、迅速行動。目前,阮公祠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得到有力推進。除了進一步加強祠堂主體和相關文物保護外,市政府還在周邊規劃了1.6萬平方米的公園綠地,准備打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這些做法值得點贊。
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生動案例,這就是我們委員在履職過程中的擔當作為。那麼長遠來看,您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哪些建議呢?
對於古建筑的修復,各地水平不一。特別是在基層,常常因為規劃不到位、資金不充足、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導致翻修后的古建筑風貌大變、意蘊全無。對此,我建議研究制定統一的古民居、古遺址、古村落保護利用政策,確保古建筑“修舊如舊”。同時,應由省、設區市一級組織專家隊伍,為基層科學規劃、合理保護文化遺產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目前,不少地方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仍然有些捉襟見肘。我們應該鼓勵引導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充實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同時發動公眾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通過PPP等方式對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給予支持,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社會力量參與模式。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健全各級文物管理機構設置,充實人員力量,統籌解決人員編制、職稱職數、待遇等現實問題。
您剛才說的這些,主要是解決文化遺產在保護方面問題的方法。文化遺產要“活”起來,用起來,才能更進一步轉化為文化軟實力,在這方面應該如何做呢?
目前,還有不少文物常年“躺”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裡“睡大覺”,與普通群眾基本隔絕。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推動博物館夜間開放、免費開放常態化,拉近文物與普通群眾的距離。
我們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打造文化產品,實現“文”的“物化”和“物”的“文化”,讓文化遺產自己“會說話”。每一個文化遺產,都有著生動的文化故事,這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文化精神內核,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挖掘、整理、再現、傳播。
同時,我們還需要培養壯大非遺保護傳承力量,避免讓一些寶貴的非遺資源悄無聲息地“死去”。目前,依然有不少非遺項目存在傳承困難、難以實現商業化的情況。對於這些項目我們要堅決“養起來”,為相關傳承人提供生活保障,為他們開展“師帶徒”等傳承活動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資金支持。已經具有穩定市場效益的,則要進一步鼓勵其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此外,我們還要加大地方傳統戲曲等非遺項目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要充分利用影視、動漫、游戲、短視頻、VR等數字化載體,讓古老的非遺項目真正走進年輕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