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又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三明要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突破口在哪?
從三明而言,就是要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今年2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在今年1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做好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三篇大文章”﹔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培育壯大綠色經濟”。
三明作為福建重要的生態屏障,發展綠色經濟,既是重要政治責任,也是重大發展機遇。
三明是中國最綠省份裡的最綠城市之一,發展綠色經濟有哪些基礎和優勢?
三明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從政治優勢來看,“青山綠水就是無價之寶”的重要論斷來源於三明。多年來,三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從資源優勢來看,三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的4倍,森林面積居全省第2位,旅游景點和景區密度居福建首位,擁有180多個國家級旅游品牌。從生態優勢來看,三明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到5000個/立方厘米,是全國平均值的3.4倍。2019年全市人均預期壽命79.82歲,比全國高2.52歲。
從產業優勢來看,近年來,三明以石墨和石墨烯產業、氟新材料產業、稀土新能源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近五年產值保持年均增長20%以上的態勢﹔以全市文旅康養為重點的“綠色+”產業加速興起,2020年實現總收入642億元﹔以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生態養殖和現代煙草等五大優勢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2020年產值達1620億元。
從改革優勢來看,三明是全國林改的策源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在前列,特別是近年來重點推進林業金融、“林票制”等改革,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林票制”做法被全國推廣,2020年被確定為首個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同時,三明探索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改革,被確定為省級綠色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近三年綠色貸款年均增長超過20%,有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三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了不少綠色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在此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題?
三明雖然在綠色經濟發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較好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短板,主要有:
一是生態保護投入大,直接產出少。初步統計,2018年以來,三明投入環保資金105.1億元、佔全市三年地方級財政收入近三分之一,但僅獲得上級相關補助38億元,與三明作出的生態貢獻、承擔的生態環保任務不相匹配,市、縣兩級生態環保投入壓力大。
二是產業發展限制多,財政增收渠道減少。在《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三明12個縣(市、區)中,8個縣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2個縣(區)屬局部禁止開發區域。目前,全市共劃定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等面積1500多萬畝,全市受保護國土面積達36%。
三是傳統產業比重高,生態資源轉化率較低。三明近70%的企業屬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工行業,去年全市第三次產業佔比僅36.5%,比全省低11個百分點,特別是距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還有較大差距。
以綠色經濟為突破口,加快新時代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三明有何思路?
三明要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具體抓手,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綠色經濟發展“八大體系”,爭創全國綠色經濟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打造全省綠色經濟重要增長極。
第一,綠色產業體系,著力打造“433”現代產業體系,“4”即持續抓好鋼鐵與裝備制造、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3”即加快發展新型建材、高端紡織、現代種業三大優勢產業,另一個“3”即積極鼓勵扶持數字信息、生物制藥、建筑產業發展。
第二,綠色創新體系,繼續抓好“6+1”科技研發平台建設,以科技助推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第三,綠色消費體系,順應“銀發經濟”和綠色健康新消費需求,培育消費新業態,做大做強綠色消費產品體系。
第四,綠色基礎設施體系,深化城市更新行動和村庄清潔行動,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
第五,綠色能源體系,聚焦能源生成轉換、綠色生產、綠色生活領域,加快火電項目提升改造,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等新型用能方式。
第六,綠色金融體系,落實省政府批復的《三明市創建全省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探索形成一系列創新性金融制度。
第七,綠色交易市場體系,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任務,進一步健全用能權、排污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交易機制。
第八,綠色發展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工作方案、政策支持、激勵約束機制等,調動各級各行業發展綠色經濟主動性、積極性。
發展綠色經濟“八大體系”,應該如何落到實處?
在具體實踐中,要著力推動“兩大轉型”、深化“三項改革”、突破“四個關鍵”、強化“兩個保障”。
“兩個轉型”就是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和消費綠色轉型。推動鋼鐵、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抓好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氟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大力培育文旅康養、生態觀光、山地運動等新業態,用好全省唯一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品牌,打響特色農產品品牌。
“三項改革”就是持續深化“林改”、綠色金融改革、生態執法改革,不斷為綠色經濟發展賦能蓄勢增力。比如,綠色金融改革方面,以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為動力,用好用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政策措施,繼續在綠色信貸、綠色証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領域探索形成一系列創新性金融制度,基本建立起資金渠道多元、金融服務有效、健康可持續的綠色投融資環境,確保到2022年末綠色金融貸款余額佔全市貸款余額總量的1/3以上。
“四個關鍵”是探索突破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四個關鍵領域。排污權方面,鼓勵現有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技術改造等擴大排污權交易規模,支持新(改、擴)建項目新增排污權指標通過市場交易、政府儲備出讓等方式有償取得﹔用能權方面,發揮市場機制對用能資源的配置作用,倒逼三明市火力發電、水泥制造、煉鋼、合成氨、玻璃、鐵合金(工業硅)冶煉、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加大能源消耗控制強度,推廣應用節能產品和技術﹔用水權方面,開展水權確權登記和生態服務價值業務核算,建立水權交易信息發布、交易協商、價格形成、費用支付等機制﹔碳排放權方面,研究出台綠色低碳項目、碳權信托和貸款等綠色信貸優惠政策,推進林業碳匯試點工作,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試點示范建設。
“兩大保障”是科技保障和人才保障。突出抓好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分院等“6+1”創新研發平台建設,抓住京閩科技合作機遇,導入中關村集團的創新資源優勢,促進智能制造等產業在三明中關村科技園加快聚集,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全面落實加快人才集聚政策措施,制定實施特殊貢獻人才獎勵辦法,推廣人才“編制池”做法,通過“揭榜挂帥制”“賽馬制”等形式,引進一批產業急需人才,鼓勵發達地區、科研高校各類人才以兼職、短期服務、承擔委托項目、合作研究、技術入股、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同時,加大定向委培力度,重點突破解決教師、醫學人才“引進難”“留人難”問題,讓老區蘇區留住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