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寧德古田縣水口鎮灣口碼頭一帶,被水葫蘆“霸佔”,水葫蘆連綿不絕,覆蓋閩江近10公裡,如同綠油油的草原,不僅堵塞航道,還導致村民網箱養殖無法開展。 本網記者最新了解到,2月2日上午,福建省水利廳廳長劉道崎一行趕赴水口鎮召開治理水葫蘆的專題會議。目前打撈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已經清理了上百畝江面的水葫蘆。“水葫蘆”福建年年都在治,但更為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水葫蘆”年年都會肆虐?
最新進展:2月3日14時,記者在閩江水口鎮灣口碼頭看到,8隻小船分成4組不斷往岸邊清剿水葫蘆,水口水電站的一艘大型清漂船也在江面上不斷吸進水葫蘆,然后運到岸邊卸載。碼頭的鉤機也增加到兩台,運輸的貨車則增加到了12台。
記者注意到,2日下午打撈后江面逐漸開闊,隻經過一個晚上,灣口三五公裡見方的水域再次被密密麻麻的水葫蘆覆蓋。
記者採訪了解到,水葫蘆今冬提前泛濫成災,系閩江上游水葫蘆漂浮聚集在灣口水域。盡管相關部門已經開足馬力打撈清理,但要全部完成還需至少半個月。當地干部和村民對記者表示,除了要建立水葫蘆根治的長效機制,閩江全流域的打撈和防控工作也尤為重要。詳細>>
負責閩江主干道水葫蘆打撈工作的是福建省水利廳圍墾處下轄的工程隊。該隊一位牛姓工程師告訴人民網記者,在了解到養殖戶被水葫蘆耽誤養魚的情況后,他們就通知所有員工提前到正月初九上班,馬上著手打撈。詳細>>
“水葫蘆”之患,在福建這並不是第一次,也並不僅僅存在於古田水口段,三明、沙縣一帶的閩江流域都有。水葫蘆在福建省面積已達40萬畝。而與“水葫蘆”之間的“戰爭”更是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裡一直在持續。
2003年,福建打響了葫蘆“殲滅戰”,盡管有關部門不斷採取措施打撈清理,雖然取了得階段性成果,但水葫蘆在閩江泛濫問題仍得不到根治,成為水利管理的一大難題。
兩年后的2005年,為守護好“母親河”,福建省水利廳圍墾工程處和福建水口發電有限公司分別成立了兩支水葫蘆清理保潔隊伍,對庫區水面進行長效保潔。詳細>>
2011年4月份入汛后,水葫蘆在閩江水口電站上游又開始瘋長,覆蓋了閩江水口電站大壩近10公裡水面。至8月31日,水口庫區內漂浮的6000畝水葫蘆被全部清理完畢。
但僅隔5個月后,今年春節期間閩江水口段“水葫蘆”又開始野蠻生長。在閩江開貨船的工人陳寶水說,水口庫區一帶每年都出現水葫蘆封鎖江面的災情……
詳細>>
水葫蘆1901年作為一種花卉引入我國,如今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凶”。據了解,1棵水葫蘆90天內可以擴散到25萬棵。但水葫蘆的吸污能力在所有的水草中,被認為是最強的。一公頃水葫蘆能將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當天吸收掉。詳細>>
這幾年,福建水利廳圍墾處一直負責水口電站江段的水葫蘆打撈,圍墾處經理宋鴻飛打撈水葫蘆已經整整7年,多年的觀察讓他意識到,水葫蘆爆發與水質的變化關系很大。他說,早些時候水葫蘆放到一般的河?中,由於水太清了根本無法存活,有時栽種還要澆上一點人糞才能養活。
水葫蘆的泛濫成災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方水土污染已經達到不堪承受之重。“人污染了水,才導致水葫蘆瘋長,水葫蘆又強化了水體污染,再加之無人打撈,再形成二次污染。”雲南省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那中元說。詳細>>
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研究所的張大勇也表示,水葫蘆入侵問題的根源是水污染問題。治理水葫蘆入侵,更需要切斷它的旺盛生命力的供給者——流域污染源。
詳細>>
福建省政府已經意識到,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流域水污染整治壓力增大,部分河段、湖庫環境問題突出,水環境隱患仍較普遍。
2月1日起,《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福建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在1月30日表態,“保護好省內母親河責無旁貸。”詳細>>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福建省連續四年都把飲用水源保護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福建省財政計劃也將拿出2.03億元支持重點流域整治,健全和完善閩江、九龍江等主要江河生態補償機制,保護重點流域和水源地生態環境。 詳細>>
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陳震宙則呼吁,要立法遏制水葫蘆等外來物種侵害,“水葫蘆、大米草在最初引進時,人們看到了其有益的方面,卻沒有看到其有害的方面。如今,這些外來物種已經嚴重危害到福建省的生態環境。所以,科學、合理引進外來物種,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迫切需要制定專門的地方性法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