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這條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裡寬約數十公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筑起著參考作用。
上世紀五十年代劃定的一條線,決定了貴陽等城市的“冷冬”徘徊於集中供暖門外。此前,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透露,由於當年“能源奇缺”,周恩來總理親自主導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
這樣的劃分顯然是不合理的,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中原地區的冷空氣不斷南下,早已把雨雪分界線推到了秦嶺淮河以南。以貴陽為例,據氣象部門資料顯示,自2007年以來,貴陽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氣溫低於6℃的天數都在90天左右,上一個冬季甚至達到了104天。 【詳細】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為“國慶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后,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隻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詳細】
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我國規定隻在日平均氣溫不超過5℃的日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集中供暖 ,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詳細】
氣象專家介紹,評判冷暖的標准有四個:溫度、濕度、風速和光照。其中,濕度對於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對比我國南北方情況可看出,長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濕度平均在70%左右。北方濕度僅有20%到30%,一般而言同樣的溫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要低5攝氏度到6攝氏度。舊觀念中我們一直認為冬天北方冷、南方暖和,其實這個觀念並不准確。哪怕“南方”地區“年日均氣溫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小於90天”的劃分真的成立,這裡的溫度也沒有考慮進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的綜合作用。 【詳細】
對於南方供暖來說,縱然有一萬個困難,也抵不上一個民生。當然,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當下,為南方供暖不能硬干蠻上,也要因地制宜,講求科學,積極探索利用核能、太陽能、水能等新型清潔能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同時,要按照從易到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快舊城區改造,盡快讓南方民眾過上身暖心更暖的冬天。【詳細】
由此看來,南方14省(不包括海南省)若要像北方一樣,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這筆費用,要麼由政府補貼,要麼算在消費者頭上,而集體供暖終究是一種集體消費行為,必須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承受力。而空調採暖費用高、能耗高、舒適感差等弊病是比較明顯的,南方普通家庭往往隻在最寒冷的幾天開。據業內人士分析,以南方最常見的電取暖為例,一個採暖季一平方米僅需耗電5千瓦時—10千瓦時,需要支付約2元—5元。若採用集中供熱的話,根據南方某城市的試點,僅一個月一平方米需要支付7元多,老百姓的負擔會增加。 【詳細】
我國長江以南有採暖需求的城市,居民採暖以電暖器、熱泵空調等為主,目前採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電,按照發電能耗折合為兩到三公斤標准煤,而北方集中供熱地區的採暖能耗達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標准煤。按南方地區近年來有採暖呼聲的武漢、長沙、重慶、南京、上海等長江沿岸城市住宅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每平方米多五公斤標准煤,總額就將增加2000萬噸,而我國目前城市建筑運行能耗為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增加了城市建筑總能耗的4%。 【詳細】
對於供暖問題首先應該從制度和政策上予以突破和改革,要能夠與時俱進地按照實際的城市氣溫情況來動態地進行南北劃定而不是永遠的一沉不變,這樣就可以解決關於南北供暖特權的地域之爭,而將問題的研究回歸到科學上去。 【詳細】
南方現在更大的問題恐怕不是集中供暖的問題,而是提高建筑的保溫水平。現在南方大部分都裝的是單層玻璃,而北方是雙層玻璃,東北有些地方已經開始裝三層的,而且裡面甚至是抽真空、充氮的玻璃,牆體做外保溫、內保溫,有的內外保溫都做,所以整個的保溫系數非常高。北方再加上持續供暖,每平米實際上需要的暖量很有限,而南方非常潮濕,除濕就要消耗大量能源,再加上房子窗子都在漏風,保溫系數非常低,所以反而造成能耗非常高。所以可能更重要的還是提高節能水平,因地制宜地解決供暖問題。【詳細】
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張鐵忠教授說,氣候寒冷,人體抵抗力差,呼吸系統的疾病發病率增高,像老人和兒童容易患感冒、肺炎、哮喘等疾病。南方潮濕陰冷的天氣,不僅不利於原有疾病的恢復,而且像腦卒中、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在冬季都可能加重。風濕性關節炎這類免疫系統疾病,在南方居民是常見病、多發病,這都與天氣寒冷,人體免疫力低下有關。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科首席專家周平安說,南方冬季氣候寒冷,血管收縮,供血不好,心腦血管疾病出現病情加重。天氣寒冷還會造成腦中風、冠心病等疾病的新發。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環境,沒病也會有病,有病會加重。
解決的辦法有很多,睡前拖地,使用加濕器等。在飲食上,可以多吃水果,多喝白開水,應對干燥的環境。南方和北方一樣,應對嚴寒,從生活起居上保暖防寒。“從防病的角度來說,溫暖環境更利於人體健康。”張鐵忠認為,南方供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詳細】
“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這是寒冷冬日南北方有無暖氣的明顯寫照。但正如沒有人願意習慣濕冷一樣,也沒有人去拒絕溫暖的“不適應”。雖然南方集中供暖的問題尚存爭議,但政府對居民的取暖問題卻不能不管不顧。沒有集中供暖,可以制定取暖政策,增加取暖補貼。因為“冬暖夏涼”的夢想,不僅北方人有,南方人同樣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