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提到了擁堵費,該計劃要求交通委和環保局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由此,交通擁堵費這一概念進入公眾的視野。【詳細】
隨著城市交通矛盾升級,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日趨陷入“堵城”困境,多地傳出研究擁堵費征收。
政府有收費沖動,公眾卻陷入聞“費”色變的焦慮之中。公共政策制定,有無征求民意、吸納公眾智慧?收了費,是否就能空氣清新、道路暢通?如果收費成效不明顯,比起優先收費,是否還有更緊要的問題需要優先解決?【詳細】
在這一系列的疑問被解答之前,我們隻能認為征收擁堵費,絕不是治堵的救命稻草。
從限牌到限行,職能部門多是“一錘定音”,實踐結果表明收效甚微,如今又要收費,市民難免聞“費”色變。【詳細】 一些地方在公共管理上已經養成了懶政習慣,遇到問題一拍腦袋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費,對收費形成了強烈的依賴。而且總喜歡揀軟柿子捏,拿沒權沒勢的人欺負,不敢向壟斷寡頭們收費,不敢向大企業大集團開刀,最喜歡從沒啥話語權的車主身上拔毛。 城市越來越堵,公眾沒有見過一次官員因擁堵而丟官,車主卻一次次地被拔毛。治堵的政策不斷地出台,限號限牌,提高停車費,治堵效果不知幾何,對治堵者缺乏約束,似乎可以無限制地試錯,無限制地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廣大車主。【詳細】這樣衍生出的擁堵費,絕不是治堵的救命稻草,救不了交通之急,隻會成為車主心頭之患。
版權聲明:人民網福建頻道原創策劃,歡迎
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