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福建頻道|熱點專題

源起

北京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提到了擁堵費,該計劃要求交通委和環保局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由此,交通擁堵費這一概念進入公眾的視野。【詳細】
    隨著城市交通矛盾升級,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日趨陷入“堵城”困境,多地傳出研究擁堵費征收。
    政府有收費沖動,公眾卻陷入聞“費”色變的焦慮之中。公共政策制定,有無征求民意、吸納公眾智慧?收了費,是否就能空氣清新、道路暢通?如果收費成效不明顯,比起優先收費,是否還有更緊要的問題需要優先解決?【詳細】
    在這一系列的疑問被解答之前,我們隻能認為征收擁堵費,絕不是治堵的救命稻草。

限行治不了堵,“擁堵費”恐也並非治堵的靈丹妙藥。限行治不了堵,“擁堵費”恐也並非治堵的靈丹妙藥。

解釋

擁堵費政策為提高成本 不會全國開征

為提高成本征收擁堵費,這就是治堵妙方?為提高成本征收擁堵費,這就是治堵妙方?
    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表示,他曾參加該論壇,但主要討論的是北京市的這個政策,並沒有提到全國有。
    丁焰表示,他當時透露,會在近期公布的是針對全國的“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會要求各地有一個達到空氣質量要求的空氣計劃,就像北京這個清潔空氣計劃一樣。【詳細】
    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處長李昆生說,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城市設置了低排放區。在東京,人們每個月三分之一費用都花在停車上。倫敦停車費每個月1000多美元,香港744美元,上海200多美元,北京大概100多美元。北京的環保主要靠天氣,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我們要把最大氣力放在減排上。而提高成本,是我們設計政策的第一個出發點。【詳細】

號脈

全球“堵城病”“卡限”並非唯一藥方

“堵城病”久治不愈“堵城病”久治不愈
    雖然國內外城市汽車保有率都不低,使用效率卻差別很大。國內汽車行駛裡程多、行駛速度低,交通精細化管理和城市軌道建設的潛力並未挖盡,而國外則是在公共設施配套相當完善、近乎無招可用之后,才收擁堵費。
    目前,國內大型城市的人口規模和規劃尺度不斷擴張,大量年輕市民居住在郊區,工作在城區,對通勤交通便利化需求巨大,但公交配套遠未跟上。以上海為例,小汽車日均行駛裡程超過38公裡,使用強度遠超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在這個意義上,汽車對於多數市民的意義在於代步所需,遠非奢侈用具。
    病症因城而異,擁堵費也並非包治百病。征收擁堵費的前提是公共交通便捷,相關配套完善,以此引導公眾綠色出行。
    尚未疏通、率先開堵,如果貿然單向開啟收費“堵”,不僅堵不住私家車使用,反而會增加公眾負擔。【詳細】

建言

先完善公共交通系統 后再打收費主意

“治堵”還應先從完善公共交通系統開始“治堵”還應先從完善公共交通系統開始
    專家建議,要治病,應該先健身,挖潛力,採取公共交通優先、政府機關率先帶頭的辦法,不是著急化療,讓全社會為擁堵買單。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秘書長王麗梅表示,北京的黃標車超過100萬輛,1台黃標車的排污是普通車輛的幾倍。應該加快黃標車取締力度,對不同車輛實施差別化管理,讓對污染貢獻大,對公共資源佔用多的車輛支付更高成本。
    縱觀世界上人口密度大的城市,道路資源均不能適應小汽車高增長、高強度使用的模式,必須以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作為緩解交通擁堵最根本的手段。
    對此,一些專家表示,發展公共交通,政府應該率先示范。我國公車數量很大,使用強度遠超私家車,對價格杠杆不太敏感,即使收了擁堵費,也難擋公車車輪“瘋轉”。政府應該率先削減公車,降低使用頻次,領導干部帶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詳細】

思考

交通擁堵費是讓政府從錯誤中受益

向車主征費一舉無疑是把“堵”之錯全部推到車主身上。向車主征費一舉無疑是把“堵”之錯全部推到車主身上。
    交通擁堵費,實際上是讓車主為政府的錯誤埋單,讓政府從自己的錯誤中受益:先把城市弄堵了,然后再收費。
    地方政府亢奮的收費沖動。一些地方在公共管理上已經養成了懶政習慣,遇到問題一拍腦袋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費,對收費形成了強烈的依賴。而且總喜歡揀軟柿子捏,拿沒權沒勢的人欺負,不敢向壟斷寡頭們收費,不敢向大企業大集團開刀,最喜歡從沒啥話語權的車主身上拔毛。
    城市擁堵有多方的責任,政府、企業和車主都有責任,可如今車主承擔著無限的責任,所有的治堵政策都在打車主的主意,作為重要的責任方政府部門不僅沒有擔應有之責,甚至想從治堵中獲益,這怎麼治得了堵?要治堵,一方面需要對政府治堵進行考核,不能無限制地錯了再試﹔另一方面需要對治堵的權力進行限制,防范地方借治堵斂財。【詳細】

結語

    從限牌到限行,職能部門多是“一錘定音”,實踐結果表明收效甚微,如今又要收費,市民難免聞“費”色變。【詳細】
    一些地方在公共管理上已經養成了懶政習慣,遇到問題一拍腦袋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費,對收費形成了強烈的依賴。而且總喜歡揀軟柿子捏,拿沒權沒勢的人欺負,不敢向壟斷寡頭們收費,不敢向大企業大集團開刀,最喜歡從沒啥話語權的車主身上拔毛。
    城市越來越堵,公眾沒有見過一次官員因擁堵而丟官,車主卻一次次地被拔毛。治堵的政策不斷地出台,限號限牌,提高停車費,治堵效果不知幾何,對治堵者缺乏約束,似乎可以無限制地試錯,無限制地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廣大車主。【詳細】這樣衍生出的擁堵費,絕不是治堵的救命稻草,救不了交通之急,隻會成為車主心頭之患。

制作人員

  • 策劃 張子劍策劃 張子劍
  • 設計 余杉芳設計 余杉芳

版權聲明:人民網福建頻道原創策劃,歡迎
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