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上,他們被提及超過5600萬次。人人想做他們的朋友,但沒人喜歡他們。他們似乎無所不在,揮金如土﹔但他們難覓行蹤,回避媒體。他們對奢華的熱衷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支柱,他們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視、嘲笑和抨擊。
他們就是“土豪”——“土”意味著土氣或粗野,“豪”意味著顯赫、華麗。 “土豪”擁有暴發戶的藝術鑒賞力、新貴的社交禮儀以及新富的花錢習慣。
“土豪”一直以來都不是什麼好詞。清朝的古文中,“土豪”就曾被用來特指村匪惡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1927年第一次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從此階級斗爭概念被引入“土豪”之中。那時的土豪,是被專政與被打擊的對象,因為為富不仁、盤剝貧苦農民、破壞革命等是他們的標簽。但現狀的“土豪”,其含義已經徹底改變,這個網絡詞語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土氣的富豪”,它多被用來形容網絡上的花錢無腦的人和極愛炫耀的族群。
一位專門服務“土豪”級別消費者的旅游機構這樣描述自己的顧客:“土豪類喜歡熱鬧,喜歡賭場和情色表演,喜歡逛街買東西。把他們安排入住商業中心的旅館是最佳選擇。如果把他們安排在遠離城市的度假村裡,他們還無法享受度假村的景致和內涵。”

“土豪”這個詞實質上表征的是迥異於“屌絲”的另一類身份。相較而言,“屌絲”多用於戲謔式自嘲,而“土豪”則主要用在調侃他人的場合。比如,北京市朝陽區那個在國家會議中心給兒子辦奢華婚禮的村官,就被網友貼上了“土豪”的標簽﹔同樣,江蘇南通某富人將500萬元現金拼成羊肉卷的形狀,當作迎娶新娘的聘禮,也毫無疑問會被網友歸入“土豪”的行列……
“土豪”一詞甚至影響了大洋彼岸的媒體,外媒都討論起了“Beverly Hillbillies” 現象(“比華利山庄土包子”,比華利山庄,富翁雲集之地)。《外交政策》網的文章說,“中國大陸土豪無所不在,揮金如土。他們對奢華的熱衷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支柱,卻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視、嘲笑。” 文章說,以“比華利山巴佬”稱中國大陸的土豪似有幾分抬舉,因為這些土豪大多是靠與黑官勾結、地溝油、毒奶、假藥、權錢交易炒地暴發的土豪,財富來路太黑,文化素質、生活品味甚差。
“土豪”,已經成為熱度蓋過“高富帥”“白富美”“屌絲”等名詞的新的群體標簽,而且它在這幾個名詞之外建構了一個新的群體,劃分出社會多元化群體的一部分,與“高富帥”“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態上形成了對照,構成了粗鄙與精致的二元區隔。與此同時,它與“屌絲”則在粗鄙層面構成對應,在經濟基礎的坐標體系中,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所以, “土豪”已經從政治學意義上的貶義詞,轉化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與貧富差距的一種直白寫照,同時也涉及文化意義上的精神品位和價值取向。

盡管如此,人們對“土豪”的態度,已不再像對“暴發戶”等類似群體一樣,進行簡單的否定與鄙夷。現如今,人們對“土豪”是一種又愛又恨的復雜心態,是“路見不平一聲吼,抱著土豪不放手”“我們做朋友吧”這樣的自我嘲弄和相互之間的戲謔。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新富階層總是感情復雜,“暴發戶”、“煤老板”這些詞語曾經都是“土豪專屬”。悍馬車隊、丈母娘送賓利這樣或真或假的故事讓大家津津樂道,《大腕》中李成儒的名言“隻買貴的,不買對的”,以及《英雄本色》裡用美金點煙的周潤發,都是對土豪的絕佳注釋。
從“追求高帥富”到“和土豪做朋友”,悄無聲息中,崇拜財富的價值取向被更加放大。新貴者消費物質,網友消費新貴者,“土豪現象”由此達到了一個動態平衡。
2013年8月東方寶(原名田東寶)微博上發起“與土豪做朋友”以及“為土豪寫詩”活動,其社會意義與之前人人爭當“屌絲”是相同的,意味著公眾對自嘲和自我生活詮釋的角度,把自己在心理上與那些土豪分開,回歸到普通的大眾。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這本身就是一種網民的黑色幽默,與其將“做朋友”的網絡文化視為拜金主義,倒不如將其視為民眾對於均貧富的期待。網絡文化的外衣會讓土豪文化看起來娛樂化很多,但不能忽略的是,即使是溫和的訴求也值得給予回應。進一步說,如果社會問題能在溫和地顯現出來的時候就著手解決,其所帶來的社會摩擦和陣痛將更為柔和。

“土豪”也有亮眼時刻。9月20日,蘋果推出一款金色版智能手機。最初有人不相信蘋果居然變得如此俗氣,但這款手機在中國相當搶手,並衍生“土豪金”的稱呼——甚至上了國有媒體頭條。土豪金”究竟有多火爆?在預訂市場上,9月20日蘋果開放預訂當天,“土豪金”一小時內即被預訂完,新預訂用戶需要延遲發貨。
就像中國大媽喜歡金子一樣,投資是次要的,喜歡金子的顏色才是中國人骨子裡無法割舍的情懷。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對待黃金的態度就十分糾結:一方面說“視金錢如糞土”,於是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有卓文君、王寶釧舍金釵奔寒窯;而另外一方面,中國人又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於是乎:對於無數追求夢想的“鳳凰男”來說,“黃金屋”與俊俏媳婦兒一起,成為他們苦耐十年寒窗的原動力與終極目標。
這類感情,在民族文化的分裂現象中屢見不鮮:於黃金之愛恨交織,如對故鄉之千回百轉,曾經痛恨鄉情之世態炎涼,又過度推崇衣錦還鄉。
其實,並沒有人真的憎恨黃金,而是憎恨黃金背后的文化符號:那些財富高低決定的階級等級之分,那些利欲熏心、令人失節的人性誘惑。去掉這些附帶之物,返璞歸真的黃金是美好而真實的。
其實,並沒有人真的憎恨黃金,而是憎恨黃金背后的文化符號:那些財富高低決定的階層等級之分,那些利欲熏心、令人失節的人性誘惑。去掉這些附帶之物,返璞歸真的黃金是美好而真實的。這個道理同樣適合於大出風頭的“中國土豪”。

結語:土豪在中國走紅,這是社會多元化趨勢使然。從羨慕嫉妒恨到在“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國人通過“土豪”進行了一次淋漓盡致的心理宣泄,也完成了自我心理的修復。從這個意義上說,土豪發揮了“社會洗手間”的功能,在被肆意嘲諷調侃中,為社會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