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福建頻道|熱點專題
    近期“訛人”事件層出不窮,從四川兒童扶摔倒老太被誣到福州公交車司機先找証人再扶老人,諸如此類事件讓“扶不起的老人”再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從2006年南京“彭宇案”至今,不論是倒地需要救助的老人還是施以援手的路人,都無法擺脫“救人被訛”的陰影。
    是什麼阻隔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依賴和信任,又是什麼阻斷了路人施以援手的熱心?是道德體系的崩塌還是國民素質不堪,亦或是法律這最后一根權衡公平正義的准繩有所缺位,不論哪個環節被漠視被遺忘,都有可能帶來我們不斷在追問的問題:倒下的老人為何無人敢扶?

“好心”卻不得“好報”


“扶不起的老人” 彭宇案負面效應的余波

“扶不起的老人” 彭宇案負面效應的余波

    自南京彭宇案以來,“當街扶人”被很多人視為畏途,一些街頭突發疾病或者遭遇交通事故倒地的人,因為周圍無人敢於救助而錯過救治時機,最終釀成悲劇者已有多例。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這樣冰冷的事件每每讓人感到世態悲涼。【詳細】

“救人反被誣”會在人群中引起一片“核污染”

    人與人之間脆弱的誠信,社會中殘存的溫情和善意,已經再也經不起人為的傷害了,每一條“救人反被誣”的新聞都會在人群中引起一片“核污染”,令人心更趨冷漠和疏離。【詳細】

司法界一場無法回避的較量

     在這種背景下,發生在達州的這件事決不能“葫蘆僧亂判糊涂案”,而是必須查個水落石出。不讓好心不得好報的唯一辦法是讓壞心得到“壞報”,這在今天的司法界是一場無法回避的較量。為了孩子的清白,為了社會的清明,行動起來吧。 【詳細】

再有老人倒下 誰還敢扶

“無人敢扶是一個道德議題”
“無人敢扶是一個道德議題”

“無人敢扶”是一個道德議題

    四川“訛人”老太事件經過數天發酵,倒像極了眾聲喧嘩的盛大彩排,浮現著這個時代傳遞出來的離奇和荒唐。在一邊倒的承受著輿論猛烈的批評之際,老太蔣光容依然宣稱稱自己冤枉,甚至用國人看來最高的賭咒“說假話死全家”來証明自己的清白。當個體用這樣沒有退路的方式來發聲之際,群體性的怨氣卻還在不依不饒。國民道德標杆尷尬的定義在敢不敢扶老人的水平上。我們還是能在很多場合、很多畫面中,看到聽到對於本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樂觀認可。“到底扶不扶老人?”讓曾經禮儀之邦羞愧難當。再有老人倒下,以后由誰來扶?這成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未竟之問。【詳細】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於被熱議的事件不論其真實性如何,一概都能成為國人奉為行事准則的圭臬。讓自己不再“手賤”,選擇明哲保身,哪怕被罵一時也不願被煩一世,這樣的想法是很有市場的。矯枉過正下,再有老人跌倒,恐怕經過許多“耳濡目染”的民眾,必定是要三思而后行。【詳細】

“扶人”風險 誰來破除

“扶不起”是法律與制度議題
“扶不起”是法律與制度議題

“扶不起”是法律與制度議題

    歷史已然証明,當年衛生部的攙扶老人“指南”沒能重拾整個社會見義勇為的信心。道德行為是需要考量成本收益的,盡管“扶老人”是個不爭的價值取向,但制度或法令在呵護脆弱的道德生態方面,應該有更得力的作為。換言之,一方面我們呼吁公民要盡到道德義務,另一方面社會也當保護行善者的基本權益。此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專家的話指出,解決人們遇到跌倒老人“不敢扶”的社會問題,關鍵還是要建立規章制度。【詳細】

    規章制度有很多種,一者,要給好心救助者一定的豁免權。比如美國法律是鼓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歐美法系中有一個術語叫“好撒瑪利亞人法”,特指各種對見義勇為者予以保護的法律,使人做好事時沒有后顧之憂,鼓勵旁觀者對傷、病人士施以幫助。二者,要對惡意訛詐的被救助者嚴懲,道理很簡單,如果不能有效懲惡,揚善就會失之空洞。譬如新加坡就有規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並施以其本人醫藥費1至3倍的處罰,影響惡劣、行為嚴重者,則以污蔑罪論處。【詳細】

人民日報: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個支點

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個支點
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個支點

輿論理性

    是塑造健康價值取向的肌體組織。任何道德判斷、價值取舍,都需要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石之上。當下輿論的一個很大弊病,就是習慣以非黑即白的邏輯標簽,簡單評判某一事件。

司法中性

    是塑造健康價值取向的骨骼支撐。道德建設有時候需要通過外在力量,對過錯方進行干預、約束與糾偏。司法體系最應該充當“保護神”角色。很多輿論認為,正是當年“彭宇案”的沸沸揚揚,成為此后大家在“扶人”問題上道德決堤的濫觴。

內心人性

    依然是一個健康社會的靈魂與血肉。一個社會要健康運轉,必須有一些最基本的觀念來支撐。無論有千般萬般的外部理由,如何對待一個摔倒的老人,最終都是每個人源自內心的選擇。 【詳細】

    “扶與不扶”的糾結,相信在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然而,積善如登,如果能夠積極建構起向善的社會支點,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釋放善的溫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慮,培育健康向上的國民心態,從“摔倒”的低地上站起來。【詳細】

微博互動

    綜觀一波又一波輿論熱潮,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性是多元的,考量是復雜的,很難指望通過某一個案例,畢其功於一役地在全體國民中實現價值重塑。我們也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走出“扶與不扶”的困境,需要建構社會向善的支點,這就是:輿論理性、司法中性、內心人性。

人民網福建頻道策劃,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出品:人民網福建頻道 策劃:陳楚楚 美編:余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