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福建頻道|熱點專題

在福州打工的熊女士,把和丈夫的辛苦錢6000元裝在布袋裡挂在身上。昨天高空擦玻璃時,布袋鬆開,錢從8樓飄落,遭路人哄搶,隻尋回300元。“娃明年讀書咋辦?”,這是熊女士最揪心的問題。

經報道,部分撿錢的人今天主動將錢還回,還有市民自發捐款。無獨有偶不僅僅發生在福州,全國各地的“哄搶”事件屢見不鮮,是什麼使得人們有了這種“中國式哄搶”的行為?5天時間過去,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熊女士收到了11萬善款。為了謝絕熱心人再往銀行賬號內打錢,13日熊女士和丈夫一起到銀行將賬戶注銷。事件發展到此以充滿正能量的態勢收尾。

鈔票滿天飛 血汗錢轉眼不見

血汗錢滿天飛

1月8日下午福州鼓樓區東街口東方百貨附近,一大疊鈔票突然從天而降,鈔票隨風飄散,路過的市民紛紛撿錢。這一幕,可把當時正在東方百貨八樓擦玻璃的熊女士愁壞了。熊女士今年44歲,和丈夫一起在福州打工。丟掉的6000多元是丈夫從工地結算了4000元的工資,加上自己的2000多元的工資,都是辛苦的血汗錢。

當天她很小心,將錢裝進一個縫好的布袋,挂在身上。下午2時許,她在東方百貨八樓做玻璃清潔時,因認真擦玻璃,沒有注意到布袋口已經鬆開。正當她把玻璃窗往外推時,一陣風吹來,布袋裡的鈔票從鬆開的袋口飄了出來,從八樓一直飄到路上。

起初,熊女士沒有注意到血汗錢已經飛走。等她發現時,還以為丟在了樓道裡,熊女士一邊哭一邊四處找錢可找了兩遍,還是沒找到,直到看到樓下有很多人在撿錢,她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因為路人哄搶,截至9日晚,熊女士才找回了300元。

pic1

哄搶過后 審視道德的迷失

事件屢見不鮮 哄搶已不是第一次

同一地點 事發兩起

2013年3月至今各地媒體已報道哄搶事件26起。從甘肅的高速上現場側翻的卡車半截懸在匝道上,匝道下是六七米高的護坡,市民們耗時6個小時一萬多斤的橘子被搶,到鄭州街頭車禍散亂的破雞蛋,一些完整或稍微破損的雞蛋被過路的市民順手撿走,一些市民甚至還拿走了盛雞蛋的筐。再到農用車的萬尾魚苗。趕來的市民沒想著幫忙,卻將撒在地上的魚苗哄搶殆盡。

良知丟失,道德底線降低

哄搶不是個小事,可以說已經是屢見不鮮了。搶活魚,搶煤,搶雞蛋鴨蛋,搶水果,甚至連食用油外泄,都能引來數百人拿著鍋碗瓢盆過來舀。暫且不討論原因,無論是車禍導致財物散落一地,還是被劫匪搶劫紙幣滿天飛,種種的哄搶行為,更多的是一種從眾行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仿照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最不費腦子也是最沒有風險的。甚至有時候想像出來的集體行為傾向也會對人的行為造成壓力,導致個體出現從眾行為。“不去搶是傻子”的念頭,可能也構成了不少人搶葡萄的動機。

見利忘義 發深思

這種“見小利而忘義”的行為頻發生,不禁發人深思:隨著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當前人們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日益明顯,道德觀念迷失、是非准則模糊的現象有所滋長,必須加以重視。當事人的不幸,一個正常而合理的情況,應該是眾人協助物歸原主。不歸還反而哄搶,本身有錯。人人都會趨利避害,即使自己沒有需求,一想到“別人可能因此得利”就覺得不能隻便宜別人,在這樣混亂狀態下的人群責任更分散,“法不責眾”讓民眾風險預期降低,心存僥幸心理。

pic1

秩序混亂 錯誤行為應受約束

法不責眾,隻見哄搶不見處罰

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孫立平曾指出,越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道德淪陷的越徹底。他的這句話曾在2008年引起爭議,但現在卻被更多的人們贊同。每個人可能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但若生存空間逼仄,是非觀、價值觀、倫理觀都可能發生扭曲。窮人沒有多余的資本去高尚,“越窮越墮落”、“越窮越愚昧”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市場。

種種“哄搶”惡行,其實大家都看到了,無論是民眾、媒體或者相關人員,都習慣性地歸因於“素質低下,道德滑坡”。從作聲沒有回應到不作聲到寬容到默認,到參與其中,以身試法,甚至成了滋養種種不正不良風氣,黑惡勢力的肥沃土壤。在目前見諸報端的數起哄搶事件中,面對哄搶,無論當事人是否報警,現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任憑參與者揚長而去,才導致這樣的行為愈發泛濫。

可見,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哄搶行為所折射出的一些民眾法律意識淡薄。其實,無論是國家,還是公民個人的財產,都受到法律保護。哄搶,說到底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面對此類行為,法律應該出手進行制裁。沒有一滴雨認為是自己造成的洪災,現實中,哄搶的人懷有“法不責眾”的心理﹔執法人員面對龐大的群體,以及取証困難,大多不了了之,加劇了一些人的無知無畏。

直擊第10屆華鼎獎紅毯 成龍中山裝攜手妮可基德曼

正能量 緩解“中國式哄搶”陣痛

滴水之舉,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自然,我們不能一看到哄搶,就批評國人素質低、道德滑坡,因為參與哄搶者畢竟只是少部分人。哄搶”造成的后果並非多麼嚴重,但問題是,有多少人對這種“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的做法心懷認同,甚至認為搶得到是手疾眼快,搶不到是沒本事呢?道德的滑坡也許不會轟然作響,而是從一點一滴的退步、迷失開始。如果對這些不良趨向不加以警惕,那后續的危害很可能是驚人的。

值得慶幸的是,面對漫天飛舞的百元大鈔,民眾選擇“紛紛歸還”,13日熊大姐收到了11萬的捐款,從小處講,是一次誠信和人性的考試﹔從大處講,則是當今社會公共道德環境的一個縮影。因此,在這場考試中,有人貪圖蠅頭小利,撿錢不還,也有人誠實守信,拾金不昧,均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是社會公共道德環境的真實反映。相反,如果女工丟失的6000元錢,全部完璧歸趙了,卻反而顯得不真實,讓人詫異。但事實就是,女工“丟六千收兩萬”,不僅個人損失得到了加倍的回報,也見証了誠信和愛心的回歸。

固然需要一個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修養,但同時也需要來自他人道德正能量的感召與傳遞。此次“哄搶”事件經媒體及各界社會人事激語相傳,部分撿到錢的人已主動將錢還回,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人性的警覺和醒悟,也是一種維護社會法治道德的責任感使然,同時,也足以說明社會輿論的力量正在得到增強。

專訪小野麗莎:我的音樂沒有國界

也許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女工“丟六千收十一萬”,只是發生在日常生活的一個小細節,不值得過分解讀。

然而,正是這些小細節,映襯出了城市文明和諧的大環境﹔正是這些小細節,給了處在“傷誠時代”的我們一絲安慰和暖意。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性考試”,去守望誠信和文明,去傳遞正能量。正如伏爾泰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

人民網福建頻道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策劃:陳楚楚 設計:余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