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代合影,時光凝固。
  • 傳承至今,這個古老的儀式,祭拜前,村民依然准備全豬、全羊、全雞、全鴨、全魚及果品等十余種祭品。
  • 當天早上8點,村民就早早自發到宋氏祠堂,為十代同堂的慶典做准備。對他們而言,這個儀式,可見有多重。
  • 下午,宋氏一族在十代人中選出最年長的為代表,坐上轎子,按從24代到33代"元 、尊 、崇 、孝、 友、 建、 立、 宏、 基、 忠"排輩,由族人抬著繞江口村游村一圈。
  • 在宗親裡,一切都要按輩分稱呼,以示尊重。 在宋氏一族中,輩分最長的當屬24代"元"字輩代表,宋鴻如。老頭子可有趣了,1956年入黨,又恰逢大兒子出生,雙喜臨門的他,特意給兒子取名宋光榮。 "入黨光榮,所以大兒子就取名'光榮'!" 這份"光榮"也是那個時代的印記。
  • 25代"尊"字輩代表宋發棟,是宋氏一族年齡最大的老人,今年已經108歲了。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從江口村遷居到台灣新北市。抗日戰爭結束后,在閩侯老家開織布機廠的宋發棟把機器送到台灣賣,時值解放戰爭打響,戰亂之下,宋發棟一家被迫留在了台灣。 "我當時把太太和大兒子接到台灣住,本想暫避些時日,沒想到從此就這麼定居了下來。" 這些族人的故事,總可以看到沉澱在福建這片土地裡的歷史。
  • "我老伴兒跟我一樣大,結婚到現在已經60多年,現在兒女都成年了,孫子都有了。"第26代"崇"字輩代表宋兆統喜滋滋地說。 宋兆統一家四代同堂,裡裡外外加起來有40多人。宋兆統說,現在衣食無憂,沒有什麼特別的牽挂,就希望一家人健健康康的。 家和萬事興。人生最大的喜事。
  • 99歲高齡的宋忠權,是第27代"孝"字輩代表,他曾經是一名地下情報工作者。談起當年的經歷,宋忠權依然頗為感慨。當時,國民黨抓壯丁、欺凌百姓,而共產黨卻一直以解放老百姓為己任。宋忠權說,"所以我成為了共產黨的地下情報工作者,向共產黨傳遞關於國民黨的情報,解救國民黨抓來的人。" "父親不讓我入黨,但是我一輩子都在為黨服務,這是一種信念!"宋忠權說,在他父親的觀念裡,家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但他卻認為,國家使命是自己的第一准則。 這些從歷史走來的老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信念,總讓人動容。
  • 第28代"友"字輩代表,95歲宋兆城的故事,則有點傷感。 19歲開始,他以賣布為生,那時的他,生意一度做到了台灣去。再往后,他當起了農民。而當人生走到30多歲時,老伴又離他而去。此后的他,沒有續弦。 "她是因為胃病去世的。"談到老伴兒,他的感傷溢於言表,"那時太窮,醫療水平也不如現在發達,如果放在現在,她可能就不會死了!" 在貧窮飢寒的年代,孤獨算得了什麼呢?
  • 有人困境,有人順境。世相總是百態。 宋天開是第29代"建"字輩代表,兒時的他,繼承了家裡的紡織技術,並開設了紡織廠。 后來趕上社會發展的大流,"做衣服的布料,做鞋子的無紡布,這類都是現在比較熱銷的。"宋天開也與時俱進地轉變思路,改做現代時興的布料。 這個紡織廠,在歲月的長河中保留了下來,現在由他的兒子繼承。
  • 關於職業的定義,也是歷史的一個印記。聽聽第30代"立"字輩代表宋生基怎麼話說當年。 "我在福州市柴油機總廠當了53年工人。"他說,"最早工資30多元,退休前300多元,如今退休金2800多元。" 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有份穩定的工資就是一份榮耀。
  • 第31代繼承人,宋宏榮,是河北空軍第四航空學校的一名通訊員。 "人在文件在!" 這是宋宏榮到部隊第一天接到的任務。此后的五年時間裡,他兢兢業業,"我從來沒有丟失過一份機密文件!" 在軍旅生涯結束前,他還立了個三等功。 更讓他倍感驕傲的是,在江口村宋氏十代同堂中,第31代、第32代和第33代代表都來自他家。因此,宋宏榮一家成為宗族裡大家都羨慕的家庭。
  • "好像我在族裡的使命就是生出第10代,今年年初,終於'完成'了使命!"宋宏榮的兒子,也是第32代傳人宋基磊大笑不已。 他說,宗族意識是一個民族文化很重要的體現。在江口村這個小小的村庄裡,宋氏一族血脈生生不息的使命一直都延續著。 他,就是這份傳承的一份子。
  • 宋氏一族最小的代表,宋一麟,才剛滿4個月,是宋基磊的兒子。 "生一麟的時候,因為宮縮不夠,打了催產針,生了三天才出來。"宋一麟的母親說起生他的時候,還是驚心動魄,"好事多磨吧。" 作為宗族第十代傳人,宋一麟一出生就注定萬眾矚目。 江口村的老百姓說,這1100多年來,似乎就是為了等他降臨,實現十世同堂的團聚。
  • 祭拜后,村民們圍著圓桌吃上了祠堂准備的大鍋飯。"村裡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這次我是特地從外地趕回來的,還是家鄉的飯好吃。"簡單的飯菜卻可以讓同一個宗脈,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吃得開開心心。
  • 飯后,村民穿上准備繞村一圈的服裝,坐在桌上等候著。
  • 高蹺隊伍穿著艷麗的服裝,正在做最后的彩排。
  • 中午1點整,由800多名江口村村民組成的隊伍,開始繞村庄一圈。
  • 在長長的游行隊伍最前面,赫然可見"十代同堂"的牌匾。時光無限,生命有限,傳承之路就這樣一走走過了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