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謝克尚 男 1938年生

有三個兒子,老大一生下來就患眼疾,生活不能自理,未娶﹔老二生了個女孩,因生活困難,不敢再生了﹔老三的媳婦輸卵管動了手術,想生而不能生。老人正為沒有個男孫而糾結,在農村沒有后嗣,可是件不體面,抬不起頭的事啊。

徐良妹 女 1926年生

那年,她唯一的兒子暴病而死,兒媳婦離她而去,丈夫也撒手人寰,整個家空蕩蕩的,隻剩下她和牙牙學語的孫子。她也曾想過了結自己,但是她想,必須把血脈延續下去,憑著這個信念,她含辛茹苦把孫子撫養成人。孫子也順利地結婚生子了,誰知孫子的家庭又破裂了,孫媳婦撇下孩子走了,留下的依然是不滿二周歲的娃娃,她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曾孫拉扯大,這50多年的甜酘苦辣隻有她自己知道。

張雲管 男 1940年生

5歲喪父,6歲喪母,由爺爺撫養長大。年青時到建筑社做小工,一次車禍,斷了肩胛骨。后來當拖拉機手,不慎翻車,又折了二條腿,斷了六根肋骨,從此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他隻能靠政府的救濟和補助過日子,可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渾身的傷痛困擾著他,一想到這些事,老人就沉默了。

陳福生 男 1932年生

1955年參軍,1958年退伍后,被安排在看守所當獄警,1960年,回鄉當農民,直至現在。

郭華妹 女 1926年生

六個兒子,一個女兒,1960年自然災害,餓死一個,其他孩子雖食不果腹,但總算活下來了。當年挨餓的情況她還記憶猶新,先是拔野菜,然后是挖草根,接著就吃觀音土,那時晚上吃得稀,吃完就早早睡覺,孩子年紀小,餓了就哭,孩子一哭,媽媽的心就像刀絞一樣。改革開放后,可以搞些買賣,可以出去打工,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如今一家五代同堂,衣食無憂。

楊文珍 男 1937年生

他有一張謙卑的笑臉,5歲時父母相繼去世,靠爺爺奶奶撫養長大。他總是小心翼翼行事、夾著尾巴做人,在村裡,他總是躲開大家的視線,安分守己地過自己的日子。

葉以煌 男 1929生

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孤獨地住著他們一家人,他們自己發電自己榨油自己碾米,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網絡,生活在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除了過往的驢友偶爾光顧,就沒有別的人來往了。一家四口,生病了,門前屋后採一把草藥,就可對付。去年他還在房子不遠處整出一塊地,要建個廟,據說廟裡面要供奉觀音、馬仙姑、孫大聖等五尊菩薩。

羅嚇姆 女 1923年生

因父母無法供養她,14歲就把她嫁人,不到3年,丈夫病故,十七八歲的姑娘就守寡。終於盼到了解放,她才結束了寡婦生活,跟鄰村比她小7歲的小伙子組成新的家庭,育有一男一女。如今四代同堂,老人慈愛,晚輩孝順,被推為德孝模范。“嚇姆”是對老年婦女的稱呼,她真名究竟叫什麼,誰也不知道。

張可衣 男 1938年生

才兩歲,父親病逝,他隨母親改嫁,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笫二年,他出天花,繼父怕傳染,他被逐出家門。在沒有任何醫治的情況下,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果真如此,他三十多歲結婚生子,現在二個孫子都上了大學,一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個在集美大學。

林興進 男 1931年生

他把干農活當成樂事,絲毫不覺得累和苦,直到現在,還種兩畝水田,收1000多斤谷子,採茶季節,一天可採四五十斤茶青。他特別能吃能喝,每餐要吃三大碗米飯(約一斤二兩大米),中午和晚上外加一斤米酒,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

葉積林 女 1926年生

十個兄弟姐妹,她屬虎,算命先生說她與父母相克,於是一出生就被遺棄山林,后因姥爺極力反對,據理力爭,才同意留她一命。老人命大,健康頑強,婚后生了8個孩子,個個有出息,如今,幾個孩子都是鄉村裡的富戶,他們都建了別墅,電動門一開,院子裡樹木蔥蘢,一溜排開來的房子掩映其中,很是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