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陳順姬 女 1920年生

生了3個兒子,2個養不活,她小心翼翼地把老三撫養大,操碎了心,但日子還是十分艱難。改革開放以后,她家既搞種植也搞養殖,有10畝優質果園,60畝毛竹山,還辦了一個林下養雞場,每批出欄3000隻,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蔡素眉 女 1927年生

40歲時丈夫病故,45歲帶著三個孩子改嫁給一個單身漢,由於過度勞碌,落下一身病。現在孩子大了,也爭氣,在城裡開黃包車,兒媳婦在家種茶,前年還蓋了二層半小樓。老人常常向人家晒幸福,兩個手腕戴滿了手鏈手鐲,“過去人家瞧不起我們,現在有東西就戴出來,才不被人家看輕”,老人如是說。

阮元棉 男 1937年生

“五保戶”,他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文革”時靠政府分給他的一間舊房子做棲身之所,如今舊房已牆破屋漏,風雨飄搖,刮風下雨時,他就到安全的地方避險。怕他出意外,前年村裡蓋了一幢小樓房,把8個“五保戶”老人都安頓在裡面。要是有人生病住院了,村干部就叫他幫助照看,一天可以賺3元錢。

蘭芳妹 女 1937年生

為了拍照,她把頭梳得光溜光溜的,渾身上下妝扮一新,手鐲、耳環、戒指,穿戴得整整齊齊。老人說過去家裡衣服都是舊的,補丁累補丁的,冬天再冷也隻穿一條單褲,姐妹幾個不能同時去作客,因為好衣服隻有一套,一個穿得厚一點出門,另一個人就隻能煨在被窩裡取暖,戴金銀首飾更是想都不敢想。

蘇吳海 男 1934年生

一歲喪父,二歲喪母,靠奶奶拉扯長大。改革開放后,引種了100多株優質果樹,每年有二三萬元收入。一家人省吃儉用,扭捏著建起了幾間新房,沒錢裝修,房子只是個空殼,屋內僅1床1櫥,紅磚牆上貼著50多年前拍的結婚照,還有5代領導人的年畫圖片。

管花銀 女 1927年生

她說,兒子孫子都進城了,而且都在城裡買了新房。他們有的當干部,有的做生意,都忙得很。他們一上班,我一個人在家裡發呆,又不能串門,像坐監牢一樣難受。他們家裡種花種草、養魚養狗,我侍弄不來。鄉下空氣好,水也好,隨便種一點青菜,養幾隻雞鴨,比城裡自在多了。

王明土 男 1938年生

老人很高興地告訴我們:“我見過習近平。1989年村裡發洪水,損失慘重,那時這裡還沒通公路,他們一堆人是撥開荊棘走來的,十幾公裡路走了四個小時,到這裡的時候滿身大汗,我們就在廊橋一角用被單稍稍圍一下,讓他們擦身。當時村裡沒有會場,大家就站在廊橋上開會,我是鄉政府的通訊員,幫助打雜,他的面貌看得可清楚了。”

劉富妹 女 1931年生

育有3男2女,現在孫輩18人,曾孫輩15人,春節大家回來,吃飯要擺四五桌。她說,兒孫們每回離家都要跟我合個影,說在外面想我了就看看照片,每次還要給我發紅包,像發工資一樣。鄉親們說我錢多是我的名字好,我不同意,過去我也名富妹,怎麼還是窮?不是名字好,是政策好!

吳永當 男 1929年生

1955年入黨,1962年任生產大隊大隊長。他說,當了三任大隊長“脫了一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