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煮南瓜、腌菜煮洋芋,這些幾乎沒有"油星星"的湯菜,曾是雲南許多邊疆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一日兩餐的"家常便飯"。
據營養學專家調研,我國農村學生膳食攝入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食物種類單一是普遍現狀。47.6%的農村學生每天隻能吃到兩頓飯,其中有66.4%的學生不吃早餐,吃早餐者質量也較差。為此,一些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不良問題仍然突出。
據分析,因膳食結構不合理,優質蛋白攝取不足,新鮮蔬菜攝入品種少等導致的營養不良可使青少年身高發育低3至4厘米,智商降低,勞動力損失2%至9%。
連日來,在湖南省鳳凰縣所德小學支教的嘉興學院大學生梁栩曄連發微博,披露支教時遇到的“營養午餐”問題,諸如面包隻有巴掌大、供貨商送來過期牛奶、送餐車遲到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詳細】
雲南雙龍一小開始為學生提供營養餐。不過,這卻被一些學生家長質疑,他們懷疑學校在國家補助中吃了“差價”,提供的面包是“三無”產品。記者深入當地暗訪后發現,該校的營養餐確實存在問題:面包用“鮮雞蛋”箱裝,包裝沒有標明廠家等信息。【詳細】
廣西那坡縣有學校將補助用於購買營養品“壯壯水牛奶”,供貨商可從3元補助中賺取1元。此外調查發現,那坡縣財政局拖延下撥補助款,學校隻能賒賬供餐﹔廣西一些學校的食堂衛生安全存在隱患﹔當學校用補助款給學生加餐,廚師又面臨超負荷工作。【詳細】
一旦外包、實行採購,地方政府再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那營養午餐自然就可能成為人人得而食之的“唐僧肉”,淪落為一樁生意。營養午餐淪為生意,其公益性必然淡出;反之,逐利性、功利性,不擇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成為其主要基調。淪為生意,營養午餐也可能成為又一項特殊的資源,成為某些官員“發家致富”的籌碼。【詳細】
食堂和運營商均無《食品衛生許可証》,雙方法律責任不明確,給監管帶來難度。經檢查,食堂建設的位置及內部設施均達不到相關規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也沒有參加過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培訓。更令人擔心的是,食堂物資採購把關不嚴,運營商對學校食堂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相關產品未建立索証索票制度,無購進驗收記錄。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從未接到該校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証》的申請。相關責任人在營養餐供應過程中執行有關規定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得力。【詳細】
營養改善計劃是一整套的政策體系,而不是單獨的一項政策﹔是多種途徑、多種形式,不是全國‘一刀切’。 中央鼓勵以學校食堂供餐為主,因為這樣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可控。還有專家建議,不妨引入一些社會力量和慈善組織,來共同完成營養改善計劃。【詳細】
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趕快出台統一的、具有強制性的營養餐標准和實施細則,這對於堵塞前述漏洞、防止學校商家打“擦邊球”是必要有效的。現在,物價居高不下,每天區區3元錢,即使都吃到孩子們的肚子裡,隻能解決不餓,要做到還有科學營養,很有難度。建議把營養餐補助標准與物價挂起鉤來,實現動態平衡。【詳細】
公開透明的監督,不僅能有效防止問題發生,也能更好地促進計劃實施。隨著網絡、視頻、微博等新媒體的參與,媒體成為監督資金落地和項目執行的主渠道,而及時透明的經費和政策實施信息披露,有助於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詳細】
試點學校食堂一律不得對外承包,試點縣(市)要結合本地區實際為農村學校食堂配備足夠數量的合格工作人員,並將食堂聘用人員工資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証﹔有關學校要建立並落實崗位責任制度,設立專門食品檢驗員,實行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詳細】
昆明市教育局局長宋棟表示,對於實施營養餐計劃的學校,其食堂一律不准對外承包,一旦出現食堂外包現象,所在縣市區教育局局長和學校校長將就地免職。【詳細】
項目計劃3年內投入5000萬元,在中西部10個省區農村貧困地區,建設1000所春苗營養廚房。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公益組織操作的留守兒童營養改善項目,預計受益兒童將達50萬人。【詳細】
營養改善計劃絕不是簡單的一兩頓飯,帶來的也不只是“飯盒裡的變化”。如何讓“3元補助”為孩子們的成長帶來更多能量與動力,需要政府部門、學校、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的努力。隻有當“營養午餐計劃”有了可行的監督標准,建立起有效的監督體系,“營養午餐”才能真正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