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經濟轉型對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可抵擋地迫使高等教育重新選擇方向。廈門理工學院以清晰的辦學定位和明確的治學理念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校長陳文哲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應根據學校的不同定位來改革,鑄學科,塑專業,要能打造出精品,形成專業特色。”
廈門理工學院和廈門經濟特區同日誕生,作為一所省屬市管高校,學校提出根植廈門、立足海西、面向全國的服務定位。從過去的鷺江職業大學到現在的廈門理工學院,學校始終著眼於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與本地區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詳細】
獨立學院是改革開放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和高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飛速發展,逐步走向世界背景下,人才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產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作為獨立學院中直面教育體制改革的先鋒,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面向人才市場辦學、通過市場謀求發展的戰略思路和辦學理念,為教育改革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副院長戴一峰教授在教育改革上有很深切的體驗。他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上個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辦學體制從單一走向多元,有力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一些問題也漸漸凸顯,且日趨嚴重。【詳細】
在高唱教育體制改革的當下,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認識到“品牌建設”是一個院校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學校牢固樹立教育服務和服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辦學理念,“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注重內涵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適應經濟和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與認可,興才教育的品牌探索初見成效。
施祖美任職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剛過一年,其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為興才學院注入一股新生力量。他認為興才學院要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學校的品牌意識。興才學院注重打造“品牌特色”,一個是專業有特色,一個是人才有特色。【詳細】
華僑大學作為國家僑務戰略的踐行者,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特色發展的探索者以及中華文化與海外華僑華人的聯絡者,正積極搶抓機遇、勇敢應對挑戰、全面深化改革,沿著內涵發展之路、特色興校之路、人才強校之路向著建設“基礎雄厚、特色鮮明、海內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學目標堅定邁進。
華僑大學是唯一一所以華僑二字命名的大學,是中國政府創辦的高等學府,也是新中國最早實行董事會制度的大學。半個世紀來,17萬余名人才相繼走出華園,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詳細】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立足廈門、面向全省,以工學結合、產學研用結合為主軸,以對台合作交流為縱線,堅持走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成為海西醫療衛生行業、醫藥相關產業及健康服務業基層和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長王斌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地說,“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國人的健康觀念已經從有病看醫轉型為健康保養,日常生活中醫學相關產業的人才缺口也越來越大,因此,醫高專應從服務社會的角度出發,把握機遇,做好醫學人才培養工作。”【詳細】
要辦好任何一所學校必須因地制宜,兼顧歷史傳承與改革創新。在全國設計教育面臨洗牌的格局下,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對其教學模式做了調整,開辦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教育,做大工藝美術,做精特色專業,完善應用型和研究型並重的教育教學體系,形成美術學、設計學、藝術理論等多元學科和專業發展的格局。
風光旖旎的環境給一所學校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美育基礎。1952年,在廈門最具影響力的小島鼓浪嶼上,誕生了一所名叫鷺潮美術學校的私立美術教育學校。62年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可以這麼說,每一步都邁得鏗鏘有力,每一次轉型都華麗閃亮。學院用半個多世紀的奮斗,編織出了福建省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搖籃。【詳細】
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特色鮮明。首創閩台“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高職“校校企”聯合培養海西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教改綜合試驗項目獲省級教學改革綜合試驗項目。
在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鄒琍瓊表示:堅持自身高職教育特色,根據市場導向培養人才,民辦高校也有春天。【詳細】
時值應屆畢業生離開校園之際,廈門南洋學院董事長兼執行校長魯加升在接受本網獨家訪問時表示:“我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生連續11屆就業率在99%以上。”在全社會都在為大學生就業發愁的今天,在各高校紛紛為學生就業率發愁的今天,魯加升又告訴我們:“在南洋,我們追求的已經不是就業率,而是就業質量。”
為了實現高的就業質量,南洋學院一直秉承著三全政策,即“全方位、全過程、全員”關注學生的就業。校長主攻教育專業,親自做學生的導師,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均落到實處﹔宿舍管理員均是大學畢業生,學生從大一開始,所有較長時間的假期都被介紹進企業實習。【詳細】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戰略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大力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教學方式創新改革,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辦學美譽。該校校長蔡遠利日前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們以社會的需要來設計教學,培養學生。”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應該是在廈門或者福建,乃至全國最后一所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大學。時間短沒有很長的歷史,讓我們沒有歷史負擔和歷史包袱,少了許多束縛。我們學校的課程體系、硬件設施在同類學校裡是名列前茅的。【詳細】
提起“北京奧運”、“平安城市”及“3111試點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啟動,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安防行業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十五”期間安防行業實現快速增長,年增速近30%,2014年安防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元。
“在安防行業快速興起的背后是大量的人才需求,安防科技學院就是這樣應市場需求而生的一所高校。”廈門安防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林蔭生對本網記者表示,“我之前一直在公安系統工作,知道以往社會上安防人才主要由企業自行培養,速成班和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過於功利化,難免缺失某些環節,這樣導致的安防人才的不足讓‘平安’顯得浮於表面,於是便萌發了創辦安防科技學院的想法,經過多方的努力,終於學院於2009年開始招生,希望以公安系統的要求嚴格辦學,保一方平安,為社會做出貢獻。”【詳細】
“集美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當前來講,學校培養人才圍繞著社會需求來進行,這和陳嘉庚先生當年創辦集美學校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學校的傳統,原來集美學村的各個學校都有獨樹一幟的特點,學科專業既有分工又相互關聯,但都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的學科建設主要面向海洋,這跟當前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相契合”。
蘇文金說:“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做人和做事。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講,學校歷史文化的熏陶很重要。1918年,陳嘉庚給集美學校立下‘誠毅’校訓,這兩個字在集美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誠,教育學生怎樣做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毅,教學生怎樣做事,百折不撓。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是一個過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大學幾年的學習,學生要學會怎麼做人,怎樣做事。”【詳細】
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一項項辦學改革的措施是怎樣出台的?改革之路有哪些值得推廣和總結的地方?如何打破教育等級制度,給學生創造多元的教育選擇?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日前,本網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廈門華廈職業學院院長王小如。
王小如說:“華廈能夠發展到今天,離不開董事會二十年來對非營利性公益辦學理念的堅守。”華廈學院在二十年的辦學實踐裡,始終堅持非營利性公益辦學,自創辦開始,學校的董事會就宣示了“隻作奉獻,不求回報”的宗旨,十幾年來歷經艱辛向社會募集捐贈,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幫助,制定學院的發展大計,處置辦學的重大事項,董事會從未分取任何紅利,所有成員都不領受任何酬勞和補貼。【詳細】
“我們在課程設置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畢業的時候,你不光是要拿到畢業証和學歷証,還必須有自己的特長,你要去考資格証,有的人畢業的時候已經有好幾本資格証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能馬上派上用場,不是現在人們形容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院長葉光煌接受本網獨家專訪時說。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是一所托靠集美大學建立起來的教學型獨立學院,學校繼以一脈相承的誠毅精神,形成自有特色的獨立學院。葉光煌認為,獨立學院和公立大學很不一樣:“公立大學幾十年形成的傳統,已成為一種習慣,有些課程不是說它想改一下子就能改的,而獨立學院比較新,我們依托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原有的專業,有些實驗室也不用重復建設,有些專業老師直接可以從大學聘用。機制非常的靈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