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向人民網爆料“平潭育英中學有老師沒學生”。記者來到育英中學了解情況,發現偌大的校內,見不到一個學生的影子,隻有十幾名教師職工留守。跟周遭火熱的建設工地相比,這個校園顯得很淒清:4棟主樓樓下都被上鎖,操場多個角樓雜草叢生,在多媒體教室裡,一盞日光燈脫落掉下,一端連在天花板,一端朝地垂下……
“8月25號,學校通知我們來正常上班,可是連一個學生也沒有了。”老師們介紹說,他們這學期開學到校上班,讓他們驚訝的是,學校連一個學生都沒有,上學期還在校的四五百個學生,也都轉到外校就讀。【詳細】
2004年,平潭僅城關就密集批辦6所完中,學校出現“排排站”的現象。隨著平潭加速開放開發的腳步,當地政府對公辦教育投入也隨之加大,而生源卻在銳減,出現“僧多粥少”的普遍現象。育英中學從江蘇無錫聘請的校長劉威已遞交辭呈離開平潭。原本寄以眾望,學校卻一步步走向沒落,他在電話中向記者吐露心聲:“那個學校是我傷心的地方”……【詳細】
為何曾經解決了大量學生“上學難”問題的福建民辦學校會陷入生源逐漸流失、學校逐漸“消失”的困境之中?對此,福建省民辦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陳達輝表示,“從上到下,哪些文件都說對民辦教育很重視,但實際支持不夠,這個問題就出現在頂層設計上。”陳達輝認為,目前我國的教育趨勢是“公進民退”。為了讓國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公辦學校的發展,民辦學校卻受到“冷落”,這就出現了兩極分化,而大環境是生源的減少,“蛋糕就那麼大,就出現了爭搶,在這場‘爭奪戰’中,民辦學校明顯就是弱勢的一方。”【詳細】
原福建省人大代表在公辦學校擔任校長退休后被民辦學校聘為校長。王天德告訴記者,近幾年,政府撥付給民辦學校的公用經費能有所落實,但他也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支持還是少。”中國民辦教育家協會副會長張文彬深有同感,“連粉筆錢,政府的支持都很難落到實處。”【詳細】
辦教育不是做生意,需要投資者與從業者更多的是公益心、社會責任,而非利益驅動。正如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廈門集美校友總會時盛贊的“嘉庚精神”,辦教育真的需要為民族培養人才的公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科學規劃。對此,民辦學校的投資者與經營者不可不察。
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教育主管部門也同樣需要與“教育產業化”思維保持足夠清醒的距離。不能因為民辦學校是社會資本投資,就冷眼旁觀——盈利不錯的就讓它繼續下去,經營不善的就任其關門倒閉。民辦教育作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政府部門有予以關注、指導、幫扶的道義,在法律層面上,更有其責任與義務。【詳細】
民辦學校同樣承擔著教書育人,塑造孩子人格、價值觀、世界觀的重任﹔其運作引入企業模式,但“生產”的畢竟不是超市、商場上陳列的商品,而是充滿生機活力的下一代。隻有民辦學校投資者經營者、政府部門一起在源頭上對民辦教育屬性取得共識,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福建民校才有可能擺脫困境,重新上路,並走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