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調整完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建設用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區域規劃、重大項目布局,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准入政策,探索在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詳細]
以全域生態理念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是實施全域生態旅游戰略的首要基礎,也是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定依據。要從全局和整體出發,把握旅游業發展規律和區情實際,按照“景城一體、城鄉一體、全域布局、產業互補”的思路,推進多規合一。在編制全域旅游規劃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五個創新”,構建政府、企業、居民、游客“四位一體”旅游產業互動互融的生動局面...[詳細]
充分發揮我省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作用,確保創業輔導服務、創業融資支持、經營場地和住房保障等優惠政策落地,為其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創業平台,培育台灣青年在閩創新創業成功范例。三是擴大閩台青年交流專項基金,以項目招標形式策劃開展閩台青年交流活動,由閩台雙方社團共同策劃、共同組織,開展基於共同文化認同、興趣愛好的體驗式交流活動,構建台灣青年的祖國認同路徑...[詳細]
要推進重點海灣區域開發,堅持優勢集聚、合理布局,推動形成以重要海灣為依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海洋經濟密集區。當前,我省正著力構建“一帶、雙核、六灣、多島”的海洋開發新格局,未來五年,如何發揮我省海灣優勢,推動形成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灣區經濟,為“再上新台階、建設新福建”作出努力,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詳細]
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福建是傳統制造業大省,船舶、冶金、紡織、鞋服、食品等多個傳統產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近年來也面臨市場困境,增長乏力。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推進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加快傳統產業進行行業整合和品牌提升,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詳細]
良好的貿易環境是吸金石,既可吸住省內貨源,又可吸引省外貨源,在擴大出口的同時做大口岸經濟,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建議建立健全由省領導召集的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健全關貿、檢貿、稅貿、匯貿、險貿、銀貿等協作機制,以溝通信息、解決問題為導向,定期會商,共同打造比周邊省份明顯優越的貿易環境...[詳細]
我省產業結構演變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主導產業開始從以制造業為主越來越多轉向高新技術產業與服務業。當前我省面臨著工業“大而不強”,在價值鏈分工中處於低端的尷尬局面,如全省工業增加值率為26%,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率僅為23%,遠低於發達國家的35%∼40%的水平...[詳細]
圍繞黨代會確定的今后五年8個方面的奮斗目標,找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坐標定位,不斷更新理念思路、強化工作舉措、完善體制機制,激發熱情和干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和氣度,深入推進“放管服”,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准入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和市場消費環境,更好地激發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為我省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詳細]
目前我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200個貧困村和45萬個農村扶貧開發對象,其中約佔82%、71%、68%分布在生態資源豐富但經濟欠發達的龍岩、寧德、三明和南平四個地市。這些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今后需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生態扶貧、生態脫貧的新路子,努力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提高扶貧開發的精准度和有效度...[詳細]
主動適應經濟文化發展新常態,順應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和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潮流,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從壯大產業規模、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品牌質量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努力把莆田打造為“世界工藝美術之都”,建成我國先進工藝美術產業基地...[詳細]
作為共享發展的落腳點,民生建設如何推進?如何全面提升百姓的“獲得感”?關鍵在於注重發展的“民生導向”與“民生視角”,辦好“民心工程”。民眾的關注點在哪裡,著力點就應落在哪裡。以滿足民眾需求為導向,著力推進一批接地氣、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增加重點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詳細]
福建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快文化強省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握福建文化多元、深厚、交融的特點,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不斷提升文化創新力、競爭力和軟實力。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有利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詳細]
以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為主基地,引導鼓勵師范類公、民辦本科院校積極參與,調動各方積極性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構建以教師進修院校為主體、師范院校積極參與、開放多元的教師培訓體系。要大力加強福建教育學院建設,加快新校區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整合教研資源,強化其培訓、教研的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的引領帶動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