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福建主會場探班 讓文化資源在這裡交流碰撞

2020年05月18日10:54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讓文化資源在這裡交流碰撞

  18日,“國際博物館日”福建主會場活動在莆田市博物館開展,主要有“千年國技光耀盛世——木雕、瓷器藝術展”、非遺技藝展演、文物捐贈等內容,同時結合線上博物館、雲展示等方式,與民眾分享精彩紛呈的陳列展覽,推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新館“大開大門”

  新建的莆田市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綬溪公園旁,周邊風景宜人。從高處俯瞰,整個博物館猶如一柄“如意”,充滿現代感。設計者巧用一條走廊,將A館與B館連接起來,兩者看似相互獨立,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新館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展廳面積有1.3萬平方米。2018年全面對外開放后,累計接待500萬參觀人次,單日最高達5萬人次。

  館長游國鵬介紹說,與一些博物館不同的是,莆田館不用事先預約、驗進場電子票,而是“大開大門”,向民眾免費開放。

  A館三樓有個莆田民俗文化陳列區,總是人頭攢動。這個陳列區採用場景復合的方式,生動展示“歲時節俗”“人生禮俗”“民間信俗”等民俗文化。這些莆仙民間習俗,滿滿都是鄉愁,讓前來參觀的市民感慨萬千。

  市博物館融合視頻拍攝、多媒體、3D電影、動畫等新技術,用動態的方式讓靜態文化活起來,便於觀眾“秒懂”。

  跨界“並行低唱”

  目前,在莆田市博物館的所有藏品中,主要包含四大類:當地存世文物5800多件、海撈出水文物3000多件、木雕文物4000多件、銀飾文物1000多件,大都是偏地域特色的文物。其中一件東周青銅爵,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反映了商周時期的莆田土著文明。

  在“千年國技光耀盛世——木雕、瓷器藝術展”中,陳列著景德鎮陶瓷作品80件套,莆田木雕、傳統家具、留青竹刻等木作84件(套)。展覽通過包容性敘事,構建出不同維度之間的關系,展示景德鎮陶瓷、莆田木作的創作現狀和藝術成果,展現藝術家對“器物與生活”的思考與探索。

  莆田木雕濫觴於唐代,明清時期日益興盛,成為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並以“精微透雕”之絕技聞名於世,與浙江東陽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木雕並稱為“中國四大木雕”。

  “景德鎮陶瓷與莆田木雕藝術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好比復調音樂中兩條獨立的樂章,並行低唱。”游國鵬認為,兩者生動演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與當下藝術審美之趨勢,能夠引領民眾深入體驗博物館的包容。

  增添“一抹亮色”

  在主館入口處,醒目地擺放著一個展板,上面有好幾個“小小講解員”的頭像。在“5·18”當天,要舉行“小小文化志願者服務隊”優秀志願者頒獎儀式。

  “博物館不能自娛自樂,也不能純粹地單向輸出,而應該多引進來、走出去。”游國鵬表示,莆田市博物館允許社會組織和團體自帶活動內容和課程,進行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

  2018年“六一”期間,城廂區太平小學到市博物館開展少先隊員入隊活動,現場極具儀式感。后來,太平小學又在市博物館開展一次義賣,學生現場手工制作各種工藝品,所得款項均用於幫扶困難群眾。

  A館與B館之間有個走廊,借助這個空間,莆田市博物館打造了一個公共休閑閱讀場所,即“莆陽書房”。這裡有1100平方米,包含售書、閱讀、文創產品展示等區域,成為附近市民“家門口”的圖書館。

  內設的“莆陽書房”,打破了大多數博物館“朝九晚五、周一閉館”的開放制度,為當地夜間增添了“一抹亮色”。據統計,“莆陽書房”月均接待群眾達5萬人次。

  “博物館是一個文化平台,理應讓各種資源在這裡碰撞,不斷推陳出新。”游國鵬說,多元化交流能創造出更多新穎、活潑的文化傳播方式。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