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講述·總書記的關心事)

2020年05月22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要著力做好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工作,幫助群眾解決就業、社保、醫保、就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落實好特殊困難群體兜底保障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心系民生福祉,始終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頭等大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總書記的關心事”,請代表委員講述如何把總書記的關心關切落實到實踐中、體現在成效上。

——編 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結合工作實際和調研成果,就健全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等話題建言獻策。

加強戰略謀劃

堅持平戰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平戰結合、補齊短板,健全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

“要加強和完善傳染性疾病的監測體系,建立一支更加專業化的傳染性疾病救治隊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李秋代表說,疫情防控中,醫院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科研,啟動兒童重症診療和常見病防治等相關課題科研工作,總結發現最佳診斷指標、診療方案和預防措施。李秋建議,醫院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平戰結合,完善布局、機制,應急時可以實現靈活轉換。比如,感染性疾病門診與普通門診完全物理隔斷,增加核酸檢測室,根據呼吸、消化等不同類型感染疾病,設計各類接送患者的流程。

“要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和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物資配備,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鄭奎城代表建議,完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資源區域布局,加大對傳染病醫院的投入,加強綜合能力建設,實現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的有效協同。

北京急救中心南區分中心副主任醫師班宇俠代表建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等過程中的支撐作用。“北京急救中心疫情防控中在首都機場設立了移動指揮平台,採用大數據、5G技術實現患者救治信息的實時聯動。”此外,建議將院前急救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健全物資保障

提升儲備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黑龍江省伊春市婦幼保健院院長豐曉敏代表認為,建立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既要在生產能力上做好布局,也要在調配機制上細化應急預案,將高度集中的應急物資決策模式和靈活賦權的物資調配執行模式相結合,在重要決策領域和規則流程制定上,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同時可以適當以地市為單位進行統籌執行,快速動員市場和基層的力量,滿足多元的末端需求。“建議以地市為單位建立應急物資保障系統,並在更大范圍內建立‘平戰結合’的生產運輸體系。”豐曉敏說,應急物資的配送和儲備責任劃分要考慮到基層醫院的基礎能力,快速動員市場和基層的力量,滿足多元的末端需求。

“應急物資保障既要有實物保障,也要有生產能力保障。”李秋認為,各級醫院自身應適度儲備一些應急物資,衛健部門應掌握一些物資生產能力,一旦發生疫情,可以組織企業迅速生產應急物資。

班宇俠建議,平時要建立醫療應急物資儲備庫,並且明確儲存、運輸、調配的責任主體,“可以把應急物資的原材料備好、備足,掌握重要的基礎性生產線。”

攻關核心技術

提供科技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領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醫療設備等領域的國家重點科研體系”。

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委員認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掌握主動權。“首先要選擇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布局一批類似國家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平台,組織實施‘大科學’工程。”宋純鵬說,科學決策部門要更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制定旨在發展“大科學”“大工程”的決策和科學規劃,為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強化科學家在科學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使科學家能夠心無旁騖地研究解決重大“硬核”問題,不斷向科技前沿發起挑戰。

宋純鵬說,要提高基礎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尤其要加強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高校不僅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科學前沿問題,還要積極培育科學文化,弘揚科學精神,集中優勢資源,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建議搭建完整的多學科多平台聯合攻關研究機制,由相關部委聯合牽頭,組織各單位、各學科強強聯合,並建立數據共享平台。”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國星代表提出,加快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由流行病學專家、感染病學專家,甚至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專家等參加聯合研究,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記者黃超、常欽、劉新吾、劉曉宇、張藝開)

本期統籌:許 諾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2日 04 版)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