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探索環境治理新模式:布下“天羅地網” 污染無處可逃

2020年06月11日09:26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布下“天羅地網” 污染無處可逃

  經過這幾年的污染整治,木蘭溪水質逐年改善。 許武 攝

  技術人員在檢修微型高密度空氣質量觀測監測設備。

  技術人員指出熱點網格平台上監控到的大氣情況。

  近年來,莆田市廣泛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環境監管手段,探索環境治理模式。如今,該市已建設了大氣污染臭氧熱點網格精細化監管平台、水環境綜合管理平台、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數據平台等。去年,在全國環境互聯網會議上,2019年度智慧環保10個創新案例正式發布,其中包括莆田市大氣污染臭氧熱點網格精細化監管平台。

  “主動融入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強化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進一步鞏固好生態文明的木蘭溪樣本。”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指出,要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鞏固提升河長制等制度,努力創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莆田經驗”。

  廣泛布點 精准定位

  6月1日,記者來到莆田市生態環境局,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看到了大氣污染臭氧熱點網格精細化監管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實時查詢空氣質量指數,以及過去某個時間點的空氣質量指數。以5月31日14時為例,平台顯示莆田市空氣質量指數為73,並綜合其他參數作出原因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莆田的空氣質量較好,但是臭氧逐漸成為首要污染物,已經成為影響當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的重要因素。

  這與莆田的產業結構息息相關。制鞋是莆田的第一大傳統產業,加上之后發展起來的一些行業,如家具涂裝、包裝印刷、汽修噴涂等,它們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成為臭氧污染的主要前體物。

  “原來有國控監測站、省控監測站,但是數量有限,覆蓋的范圍比較小,隻能反映站點附近的空氣質量。”莆田市生態環境局大氣固廢科負責人陳國英介紹說,為解決臭氧污染防治的難題,莆田於去年初開始建設大氣污染臭氧熱點網格精細化監管平台。該平台囊括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融合了衛星遙感、氣象、源清單數據、互聯網等跨行業大數據資源,確保重點污染排放說得清、看得見、管得住。

  按照網格化管理理念,莆田市生態環境局選取大氣污染排放最大的15個熱點網格,重點覆蓋高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每個熱點網格內布設2至4台微型高密度空氣質量觀測監測設備,總共布設50台。

  “通過技術創新,平台可以重現臭氧及前體物在大氣中產生、傳輸、擴散、反應的完整過程,24小時全面全域感知臭氧空氣質量狀態。”董杰是平台運營方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技術人員,“監測設備可將污染源精准定位到500米×500米范圍內,對短時和長時排放污染源精准溯源,達到對污染異常的精准識別。”

  自2019年5月試運行至今,該平台共觸發報警1萬多次,發現環境污染問題近4000個。去年1至12月,與2018年同期相比,莆田市“臭氧8小時”從15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38微克/立方米。

  實時監測 保障水質

  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位於木蘭溪入海口,過去,按照規范要求,每隔10分鐘就要對pH值和排水流量進行一次人工採樣。現在,有了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監測氨氮、總磷、總氮、pH值、排水流量等污染因子數據,並實時上傳至系統后台,用於進一步優化水質。這樣,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就能及時掌握廢水水質情況。

  作為莆田市工業龍頭企業,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平均每天需要處理約4000噸廢水。有了水質在線監測系統,該公司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監測數據的精確度。“坐在中控室,就能看到整個污染物的監測情況,達到排放限值85%的話,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公司動力區域經理姚志佳說,如果按以前的做法,每個車間至少要配置2個人,現在所有的車間加起來,每個班次僅需2名員工。

  近年來,莆田市利用智能化技術,建設了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數據平台,對全市污染源貢獻較大的企業進行監管,涉及造紙、皮革、印染、食品等行業。作為控制污染物超標排放的有效手段,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控被稱為24小時不下崗的“環保警察”。

  木蘭溪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沿岸分布著不少制造業企業。經過這幾年的污染整治,木蘭溪水質逐年改善。為了保障全流域水質,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建設水環境綜合管理平台。

  目前,莆田全市有24座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站,其中國控2座、省控7座、市控15座。今年,莆田市計劃在木蘭溪干流及其支流新建流域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站10座,逐步完善全流域水質自動監測體系。

  閉環管理 處置有力

  通過報警、推送、檢查、上報等閉環管理機制,監管平台推動環保執法從粗放型向科技型轉變。

  以大氣污染臭氧熱點網格精細化監管平台為例,后台管理人員實時收集報警信息,在線上鎖定某個熱點網格,再利用線下的走航監測車和移動監測設備,進一步縮小范圍,最后精准定位,確定污染源所在地。

  5月14日上午10點44分,在莆田市“熱點網格技術工作交流群”裡,陳國英發布了一條環保問題短訊。信息顯示:涵江區涵庭路和后郭街交會圓圈處,整個區域內工廠眾多,走航監測車監測到的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異常偏高。收到信息后,涵江區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馬上行動,到指定范圍內進行排查,尋找污染源企業。22分鐘過后,交流群裡就跳出一條反饋信息:執法人員已經找到了污染源企業,並當場要求企業停產、立即整改。

  為了明確各級監管機構職責,建立發現及時、指揮迅速、協調有序、處置有力的協調聯動機制,實現污染源發現、交辦、處置、解決、反饋、評分鏈條式閉合管理,莆田市生態環境局推出了一套平台運行管理機制。該機制以全市三級網格長為評分對象,採取百分制扣分形式,扣完為止﹔分為月評分和年評分,根據每月得分總和確定全年得分﹔年評分結果報縣(區)政府,作為年度干部考核參考依據。評分內容包括兩種情況,以整改反饋情況為例,對於報警后24小時內無反饋的,一次扣2分﹔對於不在污染源所在現場反饋的,一次扣1分﹔對於上傳問題逾期未整改銷號的,一次扣1分,且每逾整改周期累計扣分。(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蔣健 文/圖)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