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進入垃圾分類“后管理時代”

2020年06月20日14:38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福廈進入垃圾分類“后管理時代”

廈門市前埔南社區定期組織“綠色市集”,環保交換,快樂共享。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攝

  在分別推行垃圾分類滿一年和三年后,這兩個試點城市都取得了相應的經驗及成效,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福廈進入垃圾分類“后管理時代”

  作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廈門、福州分別於2017年4月、2019年5月全面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一段探索實踐中,困難有之、方法有之、問題有之、成果有之。今年,福建省其他各地市也在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的教訓與經驗都將成為下一步工作的借鑒。

  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屆福建省城鄉垃圾分類工作交流研討會上,參與兩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科研院所、物業公司、政府相關部門代表等,以“多元參與,共促社區垃圾分類和減量”為主題,將實踐中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分享,總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模式,為福廈兩市進入垃圾分類“后管理時代”打下良好基礎,並將助力拓展各地垃圾分類在社區落地實施的廣度和深度。

  居民主動參與,培養主體責任意識

  “垃圾分類歸根結底是居民自己的事,關乎每個家庭,不能一味依賴運營企業或政府部門。”6月13日,在福州陸庄社區的湖濱郵電小區,環保志願者楊姐告訴記者,在該小區的垃圾分類推廣過程中,宣傳教育、日常管理和解決矛盾等工作,都由居民主動參與甚至主導推進。

  2019年5月,福州市全面啟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居民關系和諧的湖濱郵電小區很快建立了垃圾分類工作指導小組。

  “在前期調查中,85%的居民認可開展垃圾分類。”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包亞明說,業委會和20多名在地志願者,成為推動小區垃圾分類的主力。業委會組織居民參觀本地環保設施,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志願者在微信群裡介紹分類方法﹔居民主動聯系環保志願者協會,定期來社區組織線上、線下活動,擴大影響面﹔業委會與所在片區的湖濱小學建立家校聯動,連續舉辦3期“小小督導員”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將垃圾分類的理念、行動迅速鋪開。

  小區響應政府定時定點、撤桶並點號召,將各樓道的22個垃圾桶撤除,建起集中的垃圾投放點。“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點,撤桶、建分類屋選點,在居民中產生了不少矛盾。這也是許多老舊小區都會遇到的難題。”包亞明說。

  經過討論,最后大家同意:採用集體投票的辦法定下點位﹔業委會對垃圾分類投放點加強管理。

  “分類屋的日常管理,是第二個難點。”包亞明說。

  為此,業委會發動各方多管齊下加強監督。首先由業委會與物業合作,增加垃圾分類屋的視頻設備。物業保潔員加強日常巡邏、上門勸導,鼓勵居民監督舉報不文明行為。亂扔垃圾的視頻在小區微信群公布。對屢教不改者,社區協調城管人員上門勸誡,情節嚴重的會受到行政處罰,“發現一戶教育一戶”。

  這些措施制止了個別居民的不文明行為。“小區內形成了互相監督、共同維護的氛圍,亂扔垃圾的在小區微信群裡會被大家集體‘鄙視’。”楊姐說,現在小區路面見不到任何垃圾,分類屋管理規范,即使管理員下班了也沒人亂扔垃圾,廚余桶中基本沒有混進其他垃圾。

  “隻有在全小區形成主動維護垃圾分類的氛圍,才能建立長效機制。”指導小組成員鄭棣健介紹,今年4月,指導小組組織對湖濱郵電小區進行評估,發現小區環境變化較大,垃圾減量效果明顯,分類率達到88.6%,廚余垃圾合格率也達到84%。

  “培養居民的主體責任意識,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之一。”第三方考評督導機構、廈門好貓生態中心(以下簡稱“廈門好貓”)創始人張水龍說,在多地調查中發現:有些居民存在誤解,把垃圾分類當成分類企業或管理員的任務,不願意在家自行分好垃圾類別,隻管一股腦兒丟給管理員﹔有些管理員把工作重點放在二次分揀上,忽略了或者不敢、不懂如何對居民進行指導、監管。

  “社區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作,運營保障、組織協調、培訓宣傳、督導考評等4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均衡推進,否則很容易在前期建設后出現倒退,甚至崩潰。”福建環保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黃厚新說。

  福州市湖濱小學的孩子們參與“家校聯動”宣傳活動。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攝

  建立溝通機制,平穩過渡到維護期

  “樓下的垃圾桶呢?”“居委會撤了?太不方便了!”“撤得好!”……

  6月5日,廈門前埔南社區,記者注意到,負責垃圾分類工作的居委會副主任吳藝文的微信群中,居民們正就撤桶並點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吳藝文介紹,僅前埔南小區2800多戶居民,原本共有144個垃圾投放點,用了一年半時間,才逐步分批地撤並到14個點,目前撤並工作還在進行中,最后的目標是集中到5或6個點位。

  他說,廈門的廚余垃圾採取定時、定點、定線直運模式,這兩天有居民反映,收運垃圾時拖桶聲音大、時間早,影響休息。於是居委會協調保潔、清運公司,把時間延后一小時,拖桶時墊個底墊,並加強垃圾桶擦洗管理,盡量把對居民的影響減到最小。

  前埔南社區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有7個生活小區。2017年實行垃圾分類后,居委會引入第三方企業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專業支持,解決垃圾分類前期各方定位不明、提升專業性等問題。2019年起,社區相關方工作架構搭建、分類設施改造、督導員隊伍賦能等工作步入正軌,進入垃圾分類的維護期,第三方企業逐漸撤出,社區逐漸過渡到以居委會為主導的垃圾分類工作模式。

  “進入維護期后,居委會要搭建起暢通的溝通平台和對話機制。”前埔南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陳曉霞說,“在日常管理中‘見招拆招’,把各種小問題解決好,才能獲得更多居民的支持。”

  作為前埔南社區引進的第三方代表,福建一點藍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劉瀟婷介紹,在前埔南社區,社區、街道、第三方企業、業委會、督導員/志願者、社區共建單位等群體的多方通力合作,貫穿於垃圾分類前期小區打造、點位優化、隊伍建設、宣傳教育、溝通協調等每個環節。過渡到維護期,居委會則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培養居民的分類習慣。居委會對居民的情況最為了解,可以有效組織積極分子、督導員入戶,持續進行直接交流,了解居民需求,解決問題,帶動更多人參與。另一方面,居委會對物業、業委會、保潔公司、街道、城管部門、學校等單位有天然的協調優勢,搭建溝通機制,能確保工作穩定運轉。”劉瀟婷說,居委會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在垃圾分類的專業方面主動成長,保証了進入維持期后的順利過渡。

  垃圾分類考評員到各單位隨機抽查。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攝

  引入第三方考評,當好“眼睛和參謀”

  “對垃圾分類工作,一天都不能放鬆。”陳曉霞說,這是工作的責任感,也有來自考評的壓力。

  為將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廈門市、區兩級政府邀請第三方服務企業,採取明察暗訪、層層檢查的方式,進行垃圾分類專項檢查考評,考核成績關系到各相關單位年終考核的績效。

  在《廈門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中,考評內容主要包括宣傳引導、硬件配備、督導配置以及分類投放准確率等效果指標。

  “前三項相對容易做到,各社區分數高低主要看效果指標。”負責思明區垃圾分類第三方考評的“廈門好貓”項目主管邱竹佳介紹,效果指標由考評員到小區實地查看、檢查資料或開展問卷調查,逐項核查並拍照取証,對分類成效、硬件設施維護、督導履職三大方面進行考核。

  考評員會隨機抽取10袋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開袋檢查、測算,純淨度為100%的方不扣分。對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則是查看垃圾桶內的垃圾純淨度,若發現混裝混運現象,一票否決。

  在考評員手機中,打開“廈門好貓”自主研發的小程序,現場拍照、記錄,就能自動形成考評日報、微信推文、PPT等,可以直接展示、傳播,並報送主管部門和相關小區。

  “每月社區考評情況會以文件形式進行反饋,每個季度的考評結果在媒體上公布。區垃分辦根據考評結果,對排名末次的街道、社區負責人和社區主管進行約談。”張水龍說,第三方考評機構可以成為政府的另一隻眼睛,通過隨機抽查考評,避免“宣傳轟轟烈烈,實際有冷有熱”的現象﹔還有考評“回頭看”制度,隨機抽取小區不定期回訪,避免垃圾分類成為“一陣風”式的運動。

  當然,考評不僅是拍照、登記,成為政府部門的眼睛,還要當好參謀。

  在獲取數據之后,“廈門好貓”建立考評檔案、數據庫和數據抓取、分析體系。針對各處出現的不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利用分析模型做綜合研判,為小區改進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參考。

  “最終目的是,通過考評、督導、咨詢、規劃的一系列動作,從微觀到宏觀層面促進垃圾分類工作。”張水龍說。(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文/圖)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