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突破:福建外貿企業發力國內市場

2020年06月20日14:53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謀突破:福建外貿企業發力國內市場

  在國際新冠疫情走勢尚不明朗之際,我國穩外貿中的重要一招,就是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這有助於增加出口企業的訂單,也符合我國消費升級的趨勢。

  面對回暖尚待時日的外需市場,為降低企業生產經營受到的影響,出口轉內銷,成為不少承壓前行的福建外貿企業的現實選擇。

  發力技改,邁向高端

  經歷了三個月的“訂單荒”后,莆田協順制鞋有限公司接到第一筆內銷訂單——為國內一家生產功能鞋的企業代工。負責人吳鬆林說,這筆訂單能撐住一條半生產線,召回200多位工人。

  吳鬆林的日本客戶在中國和東南亞有4家代工廠,隻剩協順還沒關停。“一旦工廠關掉工人解散,以后再想進入市場就很困難。”他說,現在同樣是行業洗牌的時期,能堅持下來都是有實力的。“等國外疫情過去,訂單總有回升的時候。現在就是虧本也要保住工廠,熬過這段最難的日子,等到訂單回流時,我們就能擴大份額。”

  吳鬆林認為,我國擁有14億人口規模的大市場,消費需求旺盛、消費升級加快,外貿企業轉身搞內銷,有充足的市場空間。但內銷、外銷是兩個市場體系,轉型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自身齊發力。比如,傳統外貿訂單量是上萬雙起步,交貨期可能長達三個月。而現在,客戶可能一周下一次訂單,訂單量也小,要求的生產速度非常快。完全不同的生產節奏,對意欲轉型的外貿企業,是必須攻克的難題之一。

  鞋業“代工大市”莆田市工信局總工程師陳俊杰介紹,當地正在推動龍頭企業進行“柔性生產”的技術改造,以優化升級產業鏈,尋找外貿新優勢。

  他進一步分析,改造以后,50雙的小訂單也可以上線生產,今天下單明天可交貨,“小批量、快速轉單的新生產方式增強了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

  以莆田雙馳實業股份公司首條柔性化生產線為例。消費者在門店現場掃描測腳,數據同步傳到車間,20分鐘制成一雙運動鞋。這樣的生產模式,做到了門店無庫存,還能打造快速供應鏈,不僅適應內銷市場,也是出口轉型的方向。

  利用柔性生產線,雙馳出口業務已經承接了部分意大利奢侈品牌訂單,實現了向價值鏈高端的邁進。

  擁抱電商,轉戰線上

  福建是中國鰻魚產業的發源地,長期以來外貿佔比約為總產量七成。全球疫情暴發后,福建鰻魚出口量不及往年一半,價格也遭遇“腰斬”。加上國內餐飲市場也因疫情影響,鰻魚內銷也一度近於停滯。

  困境中,鰻魚行業從業者轉戰線上尋求突圍。

  寧德市金盛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欽介紹,疫情防控形勢平穩后,公司便借助天貓旗艦店,在15天內賣出兩個月庫存。后續再借助淘寶直播爆發力,以熱門主播配合商家自播的方式,實現銷量倍數級增長。金盛水產曾在一場直播中,賣出近十萬份整條裝烤鰻。“6·18”啟動以來,旗艦店銷量持續增長,已超過往年同期5倍以上,三個月以來的銷量超過去年總和。

  金盛水產對國內市場的重視由來已久。它是中國首批“三同”企業,即出口和內銷產品在同一生產線,按照相同的標准生產,達到相同的質量水平。公司自有品牌“三都港”在國內擁有一定知名度,產品全線入駐各大電商平台。

  據悉,還有一些專注外貿的廠家,在阿裡巴巴春雷計劃的扶持下,享受從產品到品牌設計的全程賦能加持,嘗試通過電商實現從外貿到內銷的轉型。

  “從后台數據反映來看,鰻魚品類在天貓平台的總體銷量同比已增長454%。”天貓水產海鮮運營專家研瑾分析,其中原因包括購物節強力拉升市場整體消費意願、鰻魚品類價格有所下降、疫情加速線上消費習慣等,平台商家的運營創新,也是鰻魚品類爆發的重要因素。

  省鰻業協會秘書長劉常標介紹,目前,通過各大電商平台賦能,平均每天有50噸鰻魚從福建銷往全國各地。借助外貿轉內銷,福建鰻魚產業已度過最艱難時期。

  “對內銷市場的開拓,不僅是應對疫情的權宜之計,也會是我們后續持續發力的重點。”陳永欽說。

  打造品牌,深耕市場

  為更好經營國內新興鰻魚市場,金盛水產全新打造的品牌“尤小鰻”即將上線。他們想推廣的,不僅是自己的產品,還有美食文化,以及便捷、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專注生產研發的外貿方式不同,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不少外貿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時的共同選擇。

  疫情讓聚豐工藝有限公司的外銷訂單下降了三四成。4月開始,國內市場回溫,如今已經恢復到90%以上。聚豐董事長黃連福在2008年開拓國內市場的決定,讓公司在如今的外貿寒冬中底氣更足、步伐更穩健。

  一開始的進展並不順利。聚豐出口國外的產品,以裝飾品、園藝用品為主,直接把這些東西賣給國內消費者,顯然沒有市場。黃連福又另外成立了一支獨立內銷設計團隊,專門負責國內產品的研發。如今,打開聚豐開設的網店頁面,清新之風扑面而來,主打產品除了家具,花架、雜志架也是實用性、裝飾性兼備。

  打好品牌營銷牌,也是幫助聚豐在國內市場闖出一片天地的重要助力。“Jufeng”“谷達”兩大品牌,在業內頗受認可。“有了品牌,有了自己的設計、版權,才會擁有定價權。”黃連福說,到疫情發生前,聚豐在國內的銷售額,依托遍布全國的幾百家實體門店和各大電商平台上的網店,已經實現和外銷營業額趨於平衡。

  黃連福認為,外貿企業首先要從戰略上明確定位出口轉內銷是一時困難一時轉,還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如果企業從戰略層面確定未來要立足於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那麼就要調整企業的資源配置,研究國內市場需求。

  “任何企業,都必須依靠質量上乘的產品、知名的品牌、良好的口碑和高效的渠道,才能在國內市場長期立足。”黃連福說,這個過程不會短,也不會輕鬆,但唯有腳踏實地,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記者手記>>> 練好內功是關鍵

  出口轉內銷,並不是新鮮事物。採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談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就意識到,不能依賴國外市場一條腿走路。這次疫情,顯然再次增強了他們的認識。

  然而,這並非一蹴而就。外貿企業面臨諸多挑戰,有的嘗試過,又很快放棄。原因是外貿企業自身存在不了解國內市場需求、產品適銷性不強、品牌知名度不高、銷售渠道陌生等難題。對企業來說,要適應這些差別,非一日之功。

  記者採訪的這幾家企業,不能隻看到它們通過內銷獲得了多大的訂單,而要看到,在身處困境時,它們能從自身特點出發,找尋破解之道。這些努力,不僅是著眼於解決眼下的難題,更是借機苦練內功,進行多元布局、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品牌打造等主動的作為。所以,無論面對的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練好內功都是企業要做好的必答題。(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