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真蛸全人工育苗取得關鍵性突破

2020年07月06日08:00  來源:福建日報
 

  3日,在莆田南日島上的海水網箱裡,1000多隻真蛸在海水中游動,個頭大的已經達1500克以上。“再過一個月,它們的體重即可增至2千克,進入市場流通。”養殖戶張金水介紹,從事真蛸養殖近二十年,這次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與以往不同,這批真蛸是人工育苗的第二代,為全人工育苗所培育的苗種。5月16日,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協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測產,真蛸由每隻0.2克養到112.4克,成活率為53.7%,已達量產門檻。

  突破真蛸人工育苗技術瓶頸,讓成活率達到生產性要求,是世界性難題。莆田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朱友芳研究員帶領的團隊,經過五年研究與實踐,以良好的實驗重復性,解決了真蛸幼體浮游向底棲轉變過程中高死亡率的難題。

  在業界,真蛸俗稱章魚、八爪魚,與其他蛸類比較,真蛸對養殖環境適應性強,且分布廣、產卵量高,加上較高的營養價值,已成為科研團隊頭足類中最受關注的養殖對象和研究熱點之一。

  它看似尋常,人工培育卻極不容易。因真蛸由幼體浮游期向底棲轉變死亡率極高,導致真蛸生產性育苗技術長期停擺。朱友芳介紹,目前養成用的真蛸苗種全部來自海區,國內外雖有真蛸人工育苗試驗的先例,但最后都沒有實現量產走向市場。

  2015年元旦,朱友芳帶領的團隊進駐基地開展真蛸人工育苗預試驗。其間,共進行四輪育苗試驗,對孵化條件、溫度與孵化時間、幼體放養密度、餌料系列等進行試驗,同時利用第二代RNA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不同的餌料系列的代謝差異。2018年春季,真蛸人工育苗技術得到突破,研究成果已經專家驗收,真蛸幼體由浮游期向底棲轉變過程成活率為80.3%。

  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團隊進行重復的真蛸人工育苗,兩輪均成功培育岀底棲幼體,且重復性好,真蛸幼體浮游向底棲的過程中,成活率均在80%左右。

  2019年秋季,團隊利用2018年秋季人工繁育的苗種為親體進行全人工育苗試驗,獲得成功:10月3日開始產卵,11月4日孵出,之后收集部分幼體在3m3的育苗池中培育。12月10日,莆田市科技局組織有關專家對其中的一個育苗池進行現場測產,結果表明:幼體數量為1893隻,平均全長為1.24cm,平均體重為0.0882g。

  業內專家表示,朱友芳團隊的真蛸全人工育苗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目前,真蛸人工育苗相關技術已申請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各有一項得到授權。

  “我們能堅持多年,主要是因為真蛸海捕量越來越小,而市場的需要量越來越大。”朱友芳說,真蛸可食部分高達95%,蛋白質豐富,含脂量高,有補血益氣功用,在國內外有很大市場,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地,每年均需進口冷凍真蛸類產品上萬噸。

  在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余毅理看來,真蛸人工育苗及全人工育苗的突破將為真蛸實現規模化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促進莆田水產養殖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也將為全省水產養殖業增加一個新的養殖種類,讓更多的漁民從中受益。(記者 俞靚)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