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協專題會議議政建言:老區蘇區跑出“幸福加速度”

2020年07月06日08:08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老區蘇區跑出“幸福加速度”

  身后屹立的大石上“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字樣鮮明奪目,遠處山巒疊翠、郁郁蔥蔥,近處屋舍儼然、道路整潔……3日,福鼎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在村口通過視頻連線,參加了省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作為脫貧攻堅一線代表,圍繞“建立鞏固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議政建言。

  杜家住特意在身旁放了兩張圖片以便一同入鏡——一張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視頻連線赤溪村的場景,另一張是赤溪村去年底上了中國郵政《精准扶貧》的紀念郵票。“這兩張圖是我們赤溪村作為革命老區蘇區脫貧攻堅的歷史見証!”杜家住激動地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赤溪村通過30多年來的不懈奮斗,全村畬漢同胞共同擺脫了貧困,日子越過越紅火。

  赤溪村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所跑出的“幸福加速度”,是我省凝聚起強大合力打贏老區蘇區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省政協課題組3日提交給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的調研報告顯示,全省老區蘇區已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現行標准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退出。老區蘇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跑贏全省平均水平,脫貧奔小康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起跑: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現在的位置是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20年前,這裡曾是貧瘠的赤焰山,而如今是花果飄香、遠近聞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龍岩市政協委員溫文學在3日的視頻發言中說,近年來,長汀縣大力弘揚革命老區“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優良傳統,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路子,美了生態、富了百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良生態資源、農村土地資源等稟賦優勢,是我省老區蘇區跑出“幸福加速度”的立足點和起跑線。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省84個縣(市、區)中,有70個老區縣(市、區),其中37個為原中央蘇區縣(市、區)、4個視同原中央蘇區縣(市、區)、11個為原閩東蘇區縣(市、區)。省政協調研報告認為,我省革命遺址數量居全國前列,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但開發利用尚不夠充分。報告為此提出,要加強閩粵贛扶貧發展協同,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紅色旅游圈﹔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元素與我省的山、海、僑、特、台等元素相結合,促進紅色旅游與民俗文化、休閑度假、研學教育等相互融合。

  我省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也成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的一大優勢。全省老區蘇區生態環境持續優化,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3個老區蘇區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命名。省政協課題組建議,下一步應推動我省老區蘇區鄉村特色產業向綠色、高端方向優化升級,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自然資源,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省政協常委董良瀚認為,我省老區蘇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農業用地比重大,要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激活土地資源要素。

  加速:創新機制作保障

  背靠四座山,每座山都隻管一半﹔面朝一條河,河中還有座半月形小島。尤溪縣半山村村如其名。半山村黨支部書記林上斗在3日上午視頻發言時,不僅他身后“半山半水半月島”的美麗風光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介紹的半山村加強基層黨建的做法更是讓大家交口稱贊。

  走好小康路,支部是關鍵。近年來,半山村打破村行政區劃和黨組織管理界限,探索推行聯村共建模式,逐步形成了“堡壘共建、資源共享、互聯共助、抱團發展”的農村黨建工作新格局,實現了村集體收入群眾收入雙增收。

  半山村的黨建引領,是創新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的一次有益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提出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四下基層”等扶貧理念,創新形成了挂鉤幫扶聯系機制、造福工程搬遷機制、山海協作對口幫扶機制、黨員干部駐村工作機制等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制度機制,充分激發內生動力,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要以消除絕對貧困為新起點,把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激活內在發展潛能,推動老區蘇區走向共同富裕、全面振興。

  新時期如何構建完善長效機制,進一步激發老區蘇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省政協調研報告提出,應當以黨建為引領,全面增強老區蘇區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脫貧攻堅既要給錢給物,更關鍵的是要給個好支部。

  同樣出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點,還有委員提出,老區蘇區發展最缺乏的是人才,因此要建立起老區蘇區人才“引”“育”長效機制,才能真正激活內生發展動力。“建議在省級層面建立經濟發達地區和老區蘇區勞務協作的機制,制定完善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的機制。”福州市人社局局長王命瑞表示。

  沖刺:產業興旺增活力

  新時期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產業興旺,成為我省老區蘇區在脫貧奔小康路上沖刺跑出“幸福加速度”的最有力“推進器”。

  武夷山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葉燦3日在武夷山市星村鎮的一處生態茶園視頻連線參加了協商會。她有感而發地說:“山高茶好是許多革命老區農村的共同特點,發展茶產業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條重要渠道。”她還以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舉例來說明——2019年,該市以茶產業為抓手和紐帶,帶動了2278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省政協課題組在報告中積極回應了葉燦發展特色農業的脫貧建議。課題組認為,要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福茶、福果、福菜、福稻、福菌、福漁等“福”字號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同時,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把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針對老區蘇區三產融合發展的議題,省發改委負責人當天在會上回應表示,將立足老區蘇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專用汽車、環保裝備、工程機械、有色金屬、林產加工、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鼓勵發展金銅、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產業,支持實施特色產業項目。

  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如何統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實現共同發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省政協常委劉泓認為,“建立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扶好小農戶。建議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要有硬性的考核指標。”

  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而帶動小農戶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更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記者 林蔚)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