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如何”的使命必答》系列報道之八

筑牢宜居環境的法治防線:生態園林城區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林曉麗

2020年10月21日21:15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編者按: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福州市鼓樓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法治方式、法治思維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子,並以入選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成為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的業績,對“三個如何”命題作出了回答。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三個如何”的使命必答——聚焦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鼓樓》系列報道,揭示鼓樓區法治政府建設的生動樣貌與創新實踐。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福州市鼓樓區,福建省省會的核心城區,這裡是閩都文化的發祥地、經濟繁榮的都市區,也是“三山”環抱的一座生態宜居的幸福城。

一條條內河相繼脫去“黑帽”、一座座生態公園“拔地而起”、一條條休閑步道“空中盤旋”……近年來,鼓樓區依法治理釋放“生態紅利”、改善人居環境,持續發力推進生態園林城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山水城人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格局正在形成。

環境保護,制度先行。在大力推動生態宜居環境的依法治理下,一座碧水青山的宜居城區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鼓樓區市民盡享家門口的“生態福利”和宜居品質,幸福感和獲得感穩步提升。

以剛性制度守護“碧水青山”

碧波蕩漾,水清景美,一幅山水園林畫卷正在鼓樓區緩緩鋪開,市民夢寐以求的城中園林生活也在走進現實,這一切源於法治護航下的內河治理。

鼓樓區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福州市環境保護條例》《福州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轄區環境治理,昔日的“黑河溝”變成“清河水”。內河整治見成效,如何持續保障城區“水清岸綠景美”?

守護內河,制度是關鍵。近年來,鼓樓區不斷健全完善河道河長制工作制度,一方面層層落實責任,另一方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提升轄區內河水環境,為呵護一方碧水青山構筑起制度保障。

樹兜社區在宣傳《福州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鼓樓區司法局供圖

完善巡河制度,推動巡查常態化。根據河道巡查制度,區級河長至少一月一巡查,街鎮河長一周一巡查,河道專管員每天一巡,巡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定期召開河長、河道專管員會議,以會代訓,進行河長、河道專管員履職培訓﹔此外,依托網格化管理平台,對河長、河道專管員巡查進行補充,將巡河情況實時報送街鎮河長知曉。

推行“一線工作法”,用腳步丈量河流。鼓樓區全面細化、強化河長制工作,結合各級河長辦職責,鼓樓區河長辦牽頭制定河長制一線工作清單,明確工作制度,明確工作措施,細化工作目標,為河長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同時,從2019年4月開始,鼓樓區實行河長制日報、周報、月報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河長制監督管理機制。

打造信息平台,變“被動”為“主動”。鼓樓區河長辦打造的具有鼓樓特色的河長制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不僅實現河長制信息系統的本地化研發服務,而且還實現與“鼓樓智腦”系統信息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系統平台的智能化模塊會主動觸發工作內容到相關人員處,對每日工作內容做到實時跟進。河道拋物監測系統能主動捕捉到河道周邊行人的拋物行為,同時還能對河道中的漂浮物進行監測分析,為加強內河管理工作添磚加瓦。

以法治保障提升宜居品質

“您好,我們是溫泉街道城管中隊的執法人員。您在昨天下午兩點半,在‘非定投時段’誤時投放垃圾……”今年3月的一天,鼓樓區溫泉街道垃圾分類專項執法小組來到盛世名門小區,根據比對過的監控視頻資料上門精准執法。按照《福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規定,未按規定投放垃圾行為的處罰標准是50元到200元。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前端投放、中端收運、后端處理環環相扣。誤時投放垃圾的行為將對定時、定點收運造成影響。”鼓樓區環境衛生中心工程師鐘增良說。

龍泉社區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普法活動。鼓樓區司法局供圖

垃圾分類無序,環境保護就難行。為破解誤時投放垃圾難題,鼓樓區依法依規探索治理新模式,推行“地毯式”監管,形成“四定執法+”工作法:“定目標”,多方聯動,每周組織一次普法宣傳﹔“定時限”,對垃圾分類每天定投時段外的18個小時加強整治﹔“定區域”,轄區十街鎮每周選出誤時投放情況最嚴重的“十差小區”,由城管執法部門對亂投放垃圾行為、拒不分類行為進行集中處罰﹔“定質效”,每周對最差小區進行集中執法,要求小區誤時投放率降至10%以下。

如何鎖定誤時投放垃圾的當事人?“我們推行‘城管+’的模式,由城管、垃圾分類中心、社區、分類公司、物業、熱心志願者在‘非定投時段’形成多級巡查機制。”鐘增良介紹,發現誤時投放的垃圾后,將由分類公司提供監控影像資料,物業公司先行處理垃圾,並與社區共同確認當事人身份﹔誤時投放的行為將張貼在垃圾屋違法公示欄、過道、電梯口等明顯位置,在全小區通報批評不文明行為﹔城管中隊下發責令整改通知單、上門勸導,若不改正將進行處罰。

垃圾分類既要管住“前端”,也要管好“后方”。鼓樓區大力推行“精准化”收運模式,全區1474個小區全部實現了“精准”收運,在福州市率先實現了“精准”收運全覆蓋。

垃圾收運從“無序”到“有序”,鼓樓區溫泉街道東大社區書記鄭麗玲對此感觸頗深。“前幾年還沒有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的時候,灰爐新苑小區內的垃圾每天清運1次,每次都要有20多個裝得滿滿的垃圾桶拉到小區門口擺起‘長龍’,不但影響交通,還影周邊響環境。除此之外,每天的收運時間也不固定,垃圾桶在小區門口一擺好幾個小時都是常有的事。”

如今,小區的3個投放點變為1個投放點,清運也變成了每天2次,而且及時、准時。早上9點投放結束后,小區垃圾分類屋的門關閉﹔10點半,廚余垃圾收運車會來清運廚余垃圾﹔12點,其他垃圾收運車會准時到小區門口清運其他垃圾,每趟車的誤差不超過8分鐘。

據介紹,鼓樓區將繼續在精准化收運新模式上下功夫,在確保生活垃圾分得清、收得齊、運得走的基礎上,解決垃圾收運擾民、影響交通等老大難問題,為鼓樓創造更美好的宜居環境,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以科學開發實現“還綠於民”

在鼓樓,有一條蜿蜒的森林步道在綠意盎然的山間“盤旋”。這條森林步道叫“福道”,主軸線長約6.3公裡,環線總長約19公裡,是全國第一長的城市森林步道。

“福道”金牛山段。薛曉秋攝

在5年前,“福道”串聯起的綠地還是一片片人煙稀少的山頭。“以前,這裡還是一座荒山,草比人高,完全沒有路。除了偶爾有人上山掃墓,平時幾乎沒人來。”說起從前,家住福州鼓樓區梅峰山地公園附近的翁大爺記憶猶新。

盡管福州城市森林覆蓋率超過57%,福州市民可以親近的綠色資源卻不足,市區內山體多達58座,在綠地中佔比超過一半,“重視保護、鮮少開發”的傳統模式下,福州市民享受到的綠地“福利”卻並不多。

2015年,以“覽城觀景、休閑健身、生態環保”為目標定位,“福道”開工建設,著力打造市中心特色山水休閑慢行系統。

“近年來,福州對城市山體、水體、綠化修復整合,讓城市融合更多生態肌理,市民群眾盡享山水之美。”福州市園林局副調研員江敬勛介紹。

懸空步道順山脊而建,為了將對沿途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施工隊先用人工、騾馬、纜道等方式將材料運上山,再利用已成形的橋面平台安裝鋼構件。在福道施工過程中,地面植被得到了比較完整的保護,對周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市民在福道休閑漫步時,時常能看到鬆鼠、野鴨子等動物出沒。

俯瞰“福道”。薛曉秋攝

蜿蜒曲折的“福道”串起了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及金牛山公園等五大公園,均在鼓樓區轄區內,給鼓樓市民們帶來了家門口的“生態福利”。現在,翁大爺幾乎每天都要到家附近的福道上走一走,“福道上空氣好,景色美,跟以前比起來大變樣了!”

既保護“碧水青山”,又實現“還綠於民”。福道,是鼓樓加速推進城市綠道建設、滿足民眾對生態宜居城市向往的縮影。

據介紹,近年來,鼓樓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軌道,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高標准開展水系治理、宜居環境整治、慢行系統建設等工作,提升生態宜居承載力。鼓樓區舊城更新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福道榮獲了“國際建筑大獎”“新加坡總統設計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獎項。

 

《“三個如何”的使命必答》系列報道:

法治護航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以法治促善治 打造營商環境“鼓樓樣板”

以法治力量“撬動”基層治理

法治守護鄉愁 “喚醒”古厝記憶

在市場監管法治化上發力:秩序與活力的統一

以法治文化熔鑄“法治品格”

社區依法治理的新實踐:以百姓之心為心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