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四部門通報“十三五”成果和“十四五”發展思路

2020年12月09日16:4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12月9日電(余杉芳)12月9日上午,福州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三場)新聞發布會舉行,福州市城鄉建設局、福州市交通運輸局、福州市生態環境局、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部門通報“十三五”成果及“十四五”發展思路。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余杉芳攝

福州市城鄉建設局

談談“十三五”:

44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路網密度全省第一

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鄭軍表示,“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公用事業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建筑行業發展成果顯著。

水系治理方面,城區44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99條主干河道和37條支流完工,福州市獲評首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基本達到“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效果。

路網建設方面,路網密度從4.83公裡/平方公裡提高到8.3公裡/平方公裡,躍居全省第一,形成“兩環”“十五條接二連三聯絡性通道”路網結構,全國主要城市交通擁堵排名從2015年第19位下降至第29位。

供水服務方面,新建改造供水管網689公裡,二次供水設施改造15.3萬戶,五城區日供水能力由151.5萬噸提升至180.7萬噸,供水漏損率由34.59%降至7.6%。

污水處理方面,新建排水管1007公裡,基本完成2522公裡排水管網系統性修復改造,建成區排水管網密度從8.7公裡/平方公裡提升到12.7公裡/平方公裡。

建筑行業指標方面,建筑業總產值從3074.1億元增至4719.2億元,年均增速15.4%﹔建筑業增加值從621.45億元增至1241.22億元,年均增速25.9%。落地裝配式國家級示范企業7家,數量全省第一﹔裝配式建筑開工面積累計866萬平方米,連續4年全省第一﹔福州市被住建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裝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謀劃“十四五”:

重點場所直飲水全覆蓋,形成“321”快速通達體系

鄭軍表示,“十四五”期間,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將基本建成“安全高效、智能綠色、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在江北片區建設三縱六橫系統、在江南片區建設六大主干系統,健全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內河運營管護機制健全,城區大部分河道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Ⅳ類水要求,部分示范河道和西湖水質主要指標力爭達到地表Ⅲ類水要求。

路網密度提升至8.5公裡/平方公裡,保持全省首位﹔實現主城區至濱海新城30分鐘通達、主城區內各組團之間20分鐘通達、中心城區10分鐘上快速路的“321”快速通達體系。

建設路面行泄通道、增設末端強排設施,提高小流域應對短時暴雨的能力,建成區30%以上區域排水能力不低於5年一遇,能有效應對50年一遇暴雨,多水合一,網廠河一體化管理雛形初步形成。

建筑業產值突破7000億元,增加值突破1700億﹔新增5家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年產值百億建筑業企業達到10家以上﹔全市裝配式建筑面積佔新建建筑面積達到35%以上,新增國家示范基地達到5個以上。

福州市交通運輸局

談談“十三五”:

多項指標全省第一,提供優質交通運輸保障

福州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林著惠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市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完成各項規劃目標任務,提供了更加優質的交通運輸保障。

公路水路投資方面,“十三五”累計完成投資660億元,連續五年超百億,完成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水路、公路運輸換算總周轉量增幅連續四年分別位居全省第一、第二位。

綜合交通網絡方面,實現了以福州為中心、輻射全省的“四小時通達網絡”。建成高速公路167公裡、普通國省道183公裡,改造建設農村公路800公裡。重要國省干線建成通車,道慶洲大橋、洪山、洪塘大橋等項目順利推進。

“四好農村路”建設方面,建制村通硬化公路、農村公路列養率、建制村通客車率均達到100%,政府績效考評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提前建成農村地區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等項目。

公共交通體系方面,地鐵1號線、2號線相繼開通運營,在全省率先邁入軌道交通時代﹔新能源公交車佔比80%,應用走在全省前列﹔公交線網覆蓋范圍更廣,市區現有公交車6024部、線路495條,萬人公共交通車輛保有量(含地鐵)達28.79標台,居全省第一。

謀劃“十四五”:

打造快速公路交通體系,鼓勵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林著惠表示,“十四五”期間,福州市交通運輸局將以“海絲門戶樞紐、區域交通中心”為總體發展目標,全力提速大港口、大樞紐、大通道建設,謀劃建設西向交通干線,構建與國內主要城市高效聯系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便捷高效干線公路網絡。著力構建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內外快速公路交通體系,開工建設機場第二高速、沈海擴容二期,建成道慶洲過江通道、洪塘大橋、洪山橋,加快推動316國道長樂漳港至營前段、城區北向第二通道、濱海新城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實現主城區與濱海新城半小時多方位快速通達。

——提升農村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加快路網提檔升級,實施縣道“四晉三”、鄉道“單改雙”,等級公路比例平均達到95%以上。

——營造綠色出行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發展定制客運特色服務,逐步推進城市公交、地鐵、共享自行車等公共交通方式一體化發展,完善軌道交通接駁設施以及換乘樞紐布局,實現城市公共交通間的無縫銜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

福州市生態環境局

談談“十三五”:

空氣質量長期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三名

福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謝延風表示,“十三五”以來,福州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在生態環境質量上,2020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4%,其中優級天數188天,較2015年提高近40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降至21微克每立方米,優於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准。空氣質量長期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3名、重點城市前10名。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2.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小流域優良水質比例達86.1%,較2015年提升20個百分點。基本消除牛奶溪、黑臭水體、劣V類小流域。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完成環保垂直管理體制改革、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等一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任務。創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完善排污權市場交易、抵押貸款和政府儲備制度,排污權交易規模和市場活躍程度位居全省首位。

環境監測和監管體系方面,建成全國領先的大氣超級站、全國首套海漂垃圾網絡監管系統和一批功能互補的城區特色監測站,初步形成陸海空統籌的環境監測網絡。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台(一期),初步實現環保網格化、信息化精准監管。

謀劃“十四五”:

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謝延風表示,“十四五”期間,福州市生態環境局將以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力爭生態環境質量進入沿海省會城市先進行列,環境治理和監管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抓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揚塵管控等整治工作,確保空氣質量常年穩定在全國重點城市前列。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確保水環境質量達到優良水平,打造“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示范段。

優化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行業綠色化升級改造。推進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積極創建低碳城市、低碳園區,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談談“十三五”:

拉開山海聯動框架,規劃用地審批提速50%

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帆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市資源規劃系統堅持優規劃、促發展、保底線,全面履行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核心職責,為“三個福州”建設積蓄了發展動能。

規劃引領上,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啟動2020-2035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專項規劃39個,開展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山海聯動框架全面拉開。

資源保護方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98.83萬畝,完成補充耕地3.85萬畝,全市耕地面積221萬畝,耕地紅線牢牢守住。開展閩江流域220公裡重點段落環境整治提升,“母親河”再現山青、水淨、田美、河暢。

“城市雙修”方面,實施綜合街區整治提升、休閑步道生態公園建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老舊小區整治,基礎設施功能和宜居環境品質有效提升。著力打造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和261條“網紅”老街巷,彰顯歷史風貌與現代都市融合共生的城市之美。

謀劃“十四五”:

保証足夠土地資源補齊民生短板

張帆表示,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認真謀劃“十四五”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為打造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做好規劃引領和要素保障。

聚焦高質量發展,強化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推進城鄉建設、交通發展、土地利用、國土整治、生態保護等工作的統一和融合。重點推動三江口及濱海新城開發,持續疏解老城、建設新城,促進城市協調發展。統籌大學城區域和“三創園”開發建設,推動校城融合發展,打造高品質空間﹔促進上街大學城和高新區海西園與福州軟件園、金山工業區一體化發展,助推產業能級提升。

統籌要素供給,提高保障能力。統籌五年用地空間規劃布局,聚焦新城建設,促進成片開發。整合地鐵站點及周邊區域開發利用,提升城市活力。堅持民生優先,保証未來五年有足夠的土地資源向醫養、教育、文化等公共設施傾斜。

推進系統治理,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推進生態修復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筑牢城市發展綠色本底。開展羅源灣、閩江口、濱海新城和興化灣區域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多區一體化的濱海濕地保護格局。

著力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環境。加大規劃、用地、登記業務融合,統一標准規范,推動審批、登記時限再壓縮﹔全面推行“一証通辦”“交房(地)即發証”等創新做法,推廣不動產登記全市通辦,跨城通辦,智能化輔助審核“秒批”,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