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地方兩會觀察】

寫在福建兩會閉幕:目標“全面建設創新型省份” 八閩兒女奮勇拼搏建設幸福家園

林曉麗、呂春榮

2021年01月29日13:57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級兩會,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各地將如何規劃新一年的重點工作?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人民網記者走進2021年省級兩會,帶您一同了解。

杲杲冬日光,甚是暖人心。1月24日清早,在福州西湖畔的福建會堂,528位代表心懷熱忱、肩負使命,拾級步入會場,落座,等待著一場重要會議的召開。

彼時的福建會堂裡,庄嚴、肅穆。9時整,會場內鈴聲響起,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開幕。福建省省長王寧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十三五’時期,福建全省生產總值接連躍上3萬億元、4萬億元台階,人均生產總值接近11萬元,新時代新福建邁出了新步伐。”王寧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掌聲中飽含著艱辛耕耘后的欣慰: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福建在逆境中書寫了靚麗篇章。

此前一天,福建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也正式開幕。進入兩會時間以來,代表、委員們談發展,謀前景,共同為新福建建設建言獻策。

“十三五”的序曲終章,是“十四五”協奏曲開場。

一張藍圖繪到底。新福建找准“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主題,不斷續寫新篇章。

邁進2021年,喜迎建黨百年華誕,東南潮涌,八閩帆起逐浪高。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開幕。人民網 蘭志飛攝

接連躍上3萬億元、4萬億元台階,底氣何來?

——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既振奮人心,又彰顯決心!這次報告展現了福建社會經濟發展厚重、提氣的‘成績單’。”聽罷政府工作報告,一位福建省人大代表按捺不住激動,連連稱贊。

為何說這是一份厚重、提氣的“成績單”?初步統計,2020年福建全省生產總值43903億元,比上年增長3.3%。高於全國平均1個百分點。回顧“十三五”期間,福建的經濟發展拾級而上,GDP從2萬億元躍上3萬億元台階,最終跨過4萬億元大關。

在2021年福建省兩會召開之前,各設區市兩會陸續召開,會議落幕,喜訊傳出: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福建迎來了雙萬億元——泉州、福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0158億元、10020億元,首次進入“萬億元俱樂部”。

謀全局,全省高質量發展穩中求進﹔謀一域,經濟發展“尖子生”蹄疾步穩。“動力”從何而來?福建的回答是,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過去一年,剛剛進入復工復產階段時,眾多的液晶面板企業一籌莫展——被譽為“電子產業味精”的顯影液因疫情面臨國外斷供,讓企業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由於對純度和潔淨度要求極高,導致顯影液對進口依賴程度高。臨危受命,中國福建化學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和佑達環保企業的研發人員聯合攻堅,最終攻克難題,緊急開發了“高濃度水基顯影液項目”,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也正是在過去一年,福建省4家省創新實驗室和9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00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54家。縱觀“十三五”期間,福建國家創新型省份、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建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200家,比2015年翻了兩番多。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參加分組審議的“首站”,來到了他所在的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寧德代表團。

其時,代表們正打開話匣子,爭相為“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出謀劃策。尹力接過了話頭:福建要強化科技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構建多層次人才支持政策,通過科技創新助推能源革命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小朋友在體驗體溫檢測機器人。人民網 林曉麗攝

科技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真正融入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中,並成為“新引擎”,這一點從數字福建建設中可見微知著。

作為數字中國的先行者,2020年,數字福建建設進入第二十個年頭,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佔全省GDP比重45%左右。成績來之不易,基於福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把數字經濟作為堅持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

數字經濟要“更進一步”,就要應對人才挑戰。今年的福建兩會上,福建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鄭玉琳就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她建議,一方面,要加速海外人才回流,依托留學生會、同鄉會等多種渠道,網羅福建省在外留學人員積極回閩創新創業,並扶持人才密集和創新型企業在國(境)內外設立“人才飛地”﹔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展獵才渠道,積極吸引發達地區的商業化科技智庫設立福建智庫,鼓勵引才主體利用智庫龐大的人才網絡搜尋匹配人才。

時代的書頁不斷掀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點明,福建省2021年有九項重點任務,其中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放在首位。將發展的時間線拉長,福建將二〇三五的遠景目標進一步錨定為“全面建設創新型省份”。

39項生態文明改革舉措全國推廣,定力何在?

——向綠色發展要動力

在福建省兩會召開的兩天前,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分別批准了廈門、漳州、泉州、龍岩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九龍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這是福建省首次嘗試開展協同立法。

九龍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流經廈門、漳州、泉州、龍岩四市,“行政邊界”是治水的藩籬。治“九龍”水,不能“九龍治水”,福建協同立法“首秀”指向水生態保護,體現著生態省的擔當作為。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九市一區全部晉級國家森林城市。”王寧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多年蟬聯榜首的森林覆蓋率印証著福建生態的“高顏值”,讓福建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備受鼓舞:“正如報告所說,福建省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屢屢走在全國前列,新時代新福建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人民網 王銑攝

2020年,國家發改委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其中,福建省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環境治理體系、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整治等14個領域形成的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正式向全國推廣,數量居全國首位。

“綠色”是存量,綠色發展才能帶來增量。對於資源富集的福建南平市而言,綠色發展是頭等大事。如何“點綠成金”?南平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探索。

去年5月的南平市光澤縣,風光正好,在寨裡鎮百石村,佔地800畝、總投資20億元的澤匯漁業工廠化循環水養鰻項目,正進行地下管網鋪設。該項目已在福建省內選址兩年,最終花落光澤。這不僅是因為項目相中了光澤優質的水資源,更關鍵的是因為當地的“水生態銀行”打包了肖家坑水庫優質水資源及百石村800畝儲備用地等形成的“水資源包”。

水生態銀行、建盞生態銀行、古厝生態銀行……南平在全國首創的“生態銀行”機制,搭建起一個將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轉化平台,將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資源集中收儲,通過規模化整治,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再委托專業運營商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實現“點綠成金”。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剛剛結束,時任南平市委書記袁毅(現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平市委書記)就馬不停蹄地趕到福建會堂四層的南平廳,參加一場關乎南平發展大局的會議。

“堅定不移守護好綠水青山,用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確保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南平的擔當。”會議剛開場,袁毅就指出,南平的發展要有定力,“如果這一條做不到,那麼南平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南平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人民網 蘭志飛攝

位於閩中的三明也為綠水青山貼上了“價值標簽”,從“1.0版”到“4.0版”,三明通過四次林業改革,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要讓‘不動’的山林‘動’起來,讓林權可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抵押,這樣林子不用採伐也能變現。”福建省政協委員,三明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劉小彥表示。

新的一年,生態省再顯擔當,福建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上日程,制定了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廈門、南平等地率先達峰,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外貿、外資創歷史新高,信心何來?

——向更高水平開放要方向

四十年風華正茂,奮進當“廈”。2020年正值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回顧四十載,廈門從海防小城到“高顏值高素質”的國際化城市,追根溯源,離不開“開放”二字。在2020年這個關鍵節點上,廈門又收獲了一份“大禮”: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在廈門啟動,“基地”誕生於倡議,最終走向落地。

立足當下,志存高遠。在廈門市2035年遠景目標中,當地致力於打造自由港特征經濟特區和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國家中心城市。正如福建省委副書記、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在參加廈門代表團分組審議時所說,“沒有國際視角,廈門就沒有未來。”

廈門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人民網 蘭志飛攝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廈門的“開放之姿”循著福建的“開放之勢”。

數據顯示,2020年,在全球經濟形勢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福建省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34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3%,增幅創十年來歷史新高。

“引進來”逆境中創新高,“走出去”同樣逆勢突圍。據福州海關統計,2020年福建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為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數據顯示,2020年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由年初的下滑,到6月份比增“由負轉正”,隨后連續7個月保持正增長,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抗壓能力。

一艘載滿集裝箱的貨輪駛出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福建省商務廳供圖

尹力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曾說,福建將緊緊圍繞省情特點,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著力打造重要節點、構建重要通道、用好重要力量,讓更多優質資源在福建集聚。

翻閱福建的歷史長河,從古人筆下“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刺桐港,到如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位於東南沿海的福建,始終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重要窗口。對福建而言,“海絲”“海峽”既是機遇,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擔當。

去年10月28日,“地中海古爾鬆”輪緩緩駛離廈門港嵩嶼集裝箱碼頭,在這艘20萬噸級巨輪上,有三千多個集裝箱剛剛裝上船,貨物多是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機電設備、深加工產品——這是“絲路海運”的一個日常作業剪影。

過去一年,福建對外開放“海陸”齊發力: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增長7.2%,東盟成為福建省第一大貿易伙伴,絲路海運航線達70條,中歐(廈門)班列發運271列。

看准機遇,搶抓先機。“福建省應抓住中歐投資協定的契機和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機遇,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發揮僑力資源優勢作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世忠建議。

而在新的一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實施“絲路海運”“絲路飛翔”等標志性工程、對接中歐投資協定和RCEP協定(一般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果、推進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都將成為福建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的發展命題。

新福建,新篇章。

目標既定,篤定前行。八閩兒女必將拼搏奮進,勇擔使命,胸懷千秋偉業,不負百年華章。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