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門:更高水平建設國際化城市

2021年07月01日08:32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廈門:更高水平建設國際化城市

  建設中的廈門翔安大橋(第二東通道)

  6月17日,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通車。

  思明區深田社區的“近鄰黨建”基層治理模式正在向全市推廣復制,讓社區更加文明、和諧、友愛。

  6月25日,廈門地鐵3號線開通。

  如今的廈門,大街小巷處處皆景。圖為市民在演武大橋海岸線邊散步。

  廈門鼓浪嶼 朱慶福 攝

  護坡帶上花草如茵,雙向六車道氣勢非凡。6月17日,廈門海滄隧道宣告試通車﹔8天之后,廈門地鐵3號線隨即開通運營……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到來之際,廈門正式邁入“四橋二隧三地鐵”時代,“跨島發展”戰略再次邁出裡程碑式一步。

  隨著出島通道漸次打通,城市的根脈、骨干、枝葉也向無垠的腹地、無涯的大海發散伸展,格局能級實現數量級的放大提升。天高海闊任“鷺”飛,廈門,早已不是當年一窮二白的海防小城,而是祖國東南海濱傲然崛起的大美灣城。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首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地、孕育地之一。在黨中央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廈門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記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不斷奮進,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貢獻廈門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貫徹高起點謀劃

  跨島發展天地寬

  海滄隧道通車和地鐵三號線開通運營的喜訊傳來,廈門新的進出島通道建設也取得重大進展——第二東通道翔安大橋首節鋼箱梁在上海正式滾裝上船並啟運抵廈。不久的將來,第三東通道也將開始動工建設。

  從上世紀50年代萬人移山填海建設十裡長堤,到而今上橋入隧穿行無阻,將廈門島與大陸隔絕的盈盈一灣淺海,終於在幾代人的接力奮斗中一步步被征服。

  接連不斷打通的進出島大通道,只是“跨島發展”宏大戰略的生動縮影。

  5月21日,廈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島內外人口結構發生明顯變化,2020年島內常住人口為211.03萬人,比2010年增加24.9萬人,增長13.4%﹔島外常住人口為305.37萬人,比2010年增加138.36萬人,增長82.9%。島外人口增速約為島內的6.2倍﹔集美區常住人口達103.7萬人,成為島外首個突破100萬常住人口的行政區﹔海滄區常住人口58.25萬人,比2010年增加29.38萬人,增長101.75%,成為全市增速最快的行政區……

  行政建區僅十幾年歷史的海滄區,常住人口的飛速增長和城區面貌的華麗蛻變,充分展現了廈門踐行跨島發展戰略的十足成色。

  1989年,海滄區獲批成為國家級台商投資區,為承接島內傳統工業轉移作出巨大貢獻。2003年行政建區后,海滄區在“跨島發展”戰略中承擔起建設廈門新市區的歷史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海滄以“壯士斷腕”的氣魄銳意改革,著力推動功能定位轉型,全力補齊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短板,實現從內到外脫胎換骨的蛻變,產業結構完成轉型升級,新舊動能實現接續轉換,經濟社會建設齊頭並進,正大步邁向高素質高顏值的國際一流海灣型城區。

  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以來,廈門全市上下按照“跨島發展”戰略規劃和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功能區劃漸趨明晰,品質能級不斷提升,為改革開放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掃清障礙、打開局面。

  推進高質量發展

  高能級產業串鏈成群

  2021年一季度,廈門GDP同比增長21.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二﹔17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排名第一或名列前茅,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2%,高於全國、全省8.1、9.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51%,其中生物醫藥增幅達6.1倍,僅寶太生物一家企業就實現600多倍增長。

  厚積方能薄發。廈門“十四五”的精彩開局充分說明,通過多年來精心培育和招大引強,廈門戰略新興產業和實體經濟正在龍頭帶動下串珠成鏈,集鏈成群,迸發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強大動能。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廈門已經培育平板顯示、旅游會展、航運物流等9條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鏈,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總量佔全省近40%。

  今年迎來設立30周年的廈門火炬高新區,是廈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樣本。2002年,火炬高新區成立招商服務中心,將黨建工作和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 連續多年超額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引進培育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推動形成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電力電器、平板顯示等多條高新技術產業鏈群,以佔廈門不到3%的土地面積,實現43%的工業產值,高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82%。

  作為全省唯一的經濟特區,廈門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自身產業的能級提升和結構優化,更體現在率先推動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6月18日,廈門自貿數字化促進中心正式揭牌,這也是全省首個央地合作、市場化運作的數字化促進中心。去年初以來,廈門落地31個數字經濟項目,總投資額88億元,並入圍全國十大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3650億元,佔GDP比重57%,居民數字生活滿意度位列全國第三。

  現代化經濟體系漸趨成型、創新創業創造生態不斷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而今的廈門,正在進一步錨定目標、對標先進、猛追猛沖,牢固樹立抓經濟促全局理念,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總目標、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以實體經濟為支撐、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承接平台為載體、以營商環境為促進、以要素便利流動為保障,全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更大進步。

  創造高品質生活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就堅持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普惠全體市民,民生事業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高位,社會民生事業不斷改善,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執政理念。

  每當落日西斜、晚風吹拂,筼筜湖周圍就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散步納涼的市民。這一湖清波蕩漾的碧水,是廈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例証。因為早年阻斷水系、工業聚集、污水直排,筼筜湖一度蚊蠅孳生、水體黑臭。1988年3月,廈門市政府主持專題會議,確定筼筜湖治理方略。此后30多年,廈門對筼筜湖實施四期綜合治理,累計清淤470萬立方米,投入資金11.3億元,終於換得一湖清波如許。

  黨委政府領導下取得的筼筜湖治理成績和經驗,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而今的廈門,推窗見綠、處處皆景,市區步行15分鐘半徑內至少有一處公園,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1.7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6平方米。

  風景美,人心更美。2020年11月,廈門被中央文明辦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

  海翼集團黨委與深田社區開展共建,探索“近鄰黨建”基層治理新模式。小區中退休老人多,海翼集團黨員志願隊隊員定期到社區服務,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解決搬重物等生活難題。久而久之,黨群關系變得更加緊密,社區也更加文明、和諧、有愛。

  把黨支部建到小區,為居民精准提供服務,黨員與人民群眾手牽手、心連心——而今,這樣的“近鄰黨建”新模式正在向全市推廣復制,並上升成為廈門市委高度重視的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舉措。

  當前,廈門市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全市組織700多支4000余人的理論宣講輕騎兵深入基層開展巡回宣講,征集推送的151個黨史宣講課程已被“點單”2000余次,直接受眾11萬余人次,轉播、點播受眾40余萬人次。

  九萬裡風鵬正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廈門經濟特區將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沖出一片新天地,為全國全省創造經驗、提供樣板、樹立標杆,作出更大貢獻。

  (林麗明 周思明 蓋宣忠 圖片除署名外為施辰靜攝)

(責編:陳藍燕、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