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門同安區1139名老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2021年07月06日09:24 | 來源:廈門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不忘來時路薪火永相傳 同安區1139名老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滿頭白發,他們仍心懷忠誠﹔老驥伏櫪,他們用一生踐行愛黨敬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始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履職盡責,甘於奉獻,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廈門同安區為1139名黨齡在50年以上的老黨員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近王守珊、鐘巧珍、高求來、紀乃卿等老黨員,從他們身上汲取“紅色營養”,繼承優良傳統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政治本色,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貢獻力量。

王守珊 參加過多場戰役 隨部隊解放廈門

家中客廳陳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南下干部縱隊紀念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黨齡73年的王守珊,曾跟隨所在部隊參加過濰縣、淮海、渡江、上海等7次戰役。

如今,他又收到一份象征榮耀的禮物:“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老人激動不已,反復擦拭、撫摸。

與時俱進不甘后,夕陽晚景映霞輝。離休后,王守珊曾擔任廈門市同安區國家稅務局離退休人員黨支部書記,帶領支部堅持每月集中學習,從未間斷。他還創新探索建立了“室內戶外一起學”制度。室內,把黨員自學同集中學習結合起來,進行理想、信念和紀律教育﹔戶外,組織老黨員參觀特區建設重點工程,到文明鄉村和海邊漁村參觀,感受社會經濟發展新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熱愛健身的他,離休后曾被推選為同安區門球委員會主任。為改善門球運動環境,他多方奔走協商,四處籌集資金,甚至自掏腰包。他先后籌建了3個門球場,組織了數十場門球賽,在他的努力下,同安門球場從設備簡陋變為樣樣齊全,參與者也從寥寥無幾增長到數千。

鐘巧珍 走村入戶送健康 耄耋之年仍義診

她堅持兩年到有植物人的貧困戶家中幫忙護理,更換胃管、導尿管,上門打點滴補充營養等,直到病人安詳走完人生道路﹔她走村入戶,將健康送到廈門最偏遠的山村,許多村民都將她視為家人……

她就是鐘巧珍,義診近二十年,耄耋之年仍在堅持。曾任市第三醫院副院長,努力鑽研臨床護理知識的她,榮獲過福建省勞動模范、廈門市勞動模范等榮譽。退休后,她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堅持到偏遠山村送健康,到社區、農村、工廠和老年大學授課,幫助大同街道三秀社區、同安區老年大學建立紅十字室,接診的市民達57600余人次。

“隻要還能發揮余熱,為黨、為國家、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義無反顧。”鐘巧珍回憶,有一次,她遇到一個中風偏癱患者的家屬來問診,因為擔心患者家屬口述轉達不夠清楚,就讓患者家屬帶路,跋涉了十幾裡山路,到病人床前手把手示范如何照料、如何做康復,臨走前又仔細叮囑注意事項。

如今,這家人已經成為鐘巧珍的忠實“粉絲”,定期到市第三醫院找她反饋病情,彼此間也早已超越一般的醫患關系。

此外,鐘巧珍還響應同安區婦聯“春蕾計劃”,主動認領該區數個貧困學生進行對接幫扶,堅持了十幾年。如今,這些貧困生學有所成,部分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回報社會。

高求來 高山志願講解員 號召大家美家園

“歡迎大家來軍營村參觀學習,這裡就是村部,也是同安高山黨校‘初心之路’設計的15個現場教學點之一。”在軍營村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十次敲開值班室的大門,有九次能看到高求來老書記。

為了方便游客、學員,村裡特地安排了黨員志願者在值班室當講解員、接訪客、做記錄。82歲、曾擔任軍營村黨支部書記的高求來主動請纓,擔起了這份職責,講述高山上的紅色故事。

問起他如此堅守的緣由,高求來說:“我有50多年黨齡,沒有為黨和國家做過什麼貢獻。現在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做些事!”談話間,一輛大巴車來了,高求來又熟練地掏出“小蜜蜂”,走向人群講解起來……

有57年黨齡,如今成為該村老人協會會長的高求來,還將全村60歲以上老人集合起來,分4組4個片區當起村裡公共區域的保潔員,號召家家戶戶做好房前屋后的衛生,並在衛生做得好的村民家門口張貼一個大大的“好”字,在廣播裡公開表揚。

在他的號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都主動參與到“鄰長制”、人居環境提升、“一把掃把掃到底”等各項工作中來,村庄環境煥然一新,軍營村被評為全省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連續7年獲得廈門市潔淨家園評比第一名,最近兩年又被列為廈門市衛生免檢單位。

紀乃卿 脫貧致富“領頭雁” 主動獻策助發展

地少人多,位置較為偏僻,經濟發展落后……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紀乃卿開始擔任同安下墩村黨支部書記時所面臨的現實情況。“當時下墩村道路環境復雜,自行車都難以通行,困難程度可見一斑。”紀乃卿回憶道。

望著村民們渴望脫貧致富的期盼眼神,1988年,紀乃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村石材資源帶頭引進石材開發項目,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與廈門非金屬礦進出口有限公司等公司聯絡,將石材出口到日本等國家,發展出口貿易,帶領全村人民發展經濟,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快車道”。

“我們不能隻停留在過去的一點成績上,要不斷發展。”紀乃卿告訴記者。秉持著持續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的信念,2000年,他提出下墩村路網改造項目,作為黨員干部帶頭捐款2萬元,並組織全村集資。當時,為了修路要推翻200多間雜間、200多個旱廁,但大家不僅很配合,還主動捐款,最終建成了長6000多米、寬4米的道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針對村庄因地勢南低北高,一下暴雨就發生積水的問題,他提出村南路排洪溝建設項目——修成排洪溝800多米,解決了下墩村部分排水問題。此外,他還大力推進農貿市場建設,改進村基礎設施。

退休后,紀乃卿仍積極發揮余熱,支持村裡各項項目建設,主動為村庄發展獻策出力。(文/廈門日報記者 朱道衡 通訊員 鄭素描 黃皓怡)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