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從干沙灘到金沙灘,寧夏閩寧鎮——

新春話小康 山海情更長

記者 張 文
2022年02月08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在溫棚中工作。記者 張 文攝

彩燈高高挂,處處年味濃。駕車從寧夏銀川一路向南,大道兩旁,鱗次櫛比的農房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遠遠望見一片片農業大棚、光伏電板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閩寧鎮便到了。

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還是片未開發的荒土,來自西海固山區的貧困群眾遷居至此。1996年,福建開始對口幫扶寧夏,扶貧產業在這個由兩地名字命名的地方加速發展。20多年間,“田裡無肥料,地裡不長草”的“干沙灘”轉變為農業發達、商貿繁榮的“金沙灘”。

產業更興旺,群眾增收忙

池中錦鯉游得歡暢,地裡芹菜蔥蘢挺拔。原隆村農業基地的一處溫棚,50歲的馮秀清忙得不亦樂乎:撒魚食、查水質、翻整土壤……外面滴水成冰,溫棚中卻生機勃勃。

“剛搬來鎮上時,除了種地啥也不會。現在我成了技術骨干!”2012年,馮秀清一家從西海固遷到閩寧鎮,鎮上的現代化農業讓他開了眼:四季如春的日光溫棚、高度協作的農業機械……老馮邊干邊學,如今在溫棚裡負責管理養魚和蔬菜種植,月薪4000多元。

通過對口幫扶,閩寧鎮實現從傳統小農生產向集約化、高效化現代農業轉型——福建先后派遣近200名挂職干部,2000名科技、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興修水利、改良土壤,為農田大規模流轉打下基礎﹔大批企業前來投資現代化種植和養殖,用先進農業生產理念為閩寧鎮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以前我們隻能趁農閑外出打零工,如今在家門口的溫棚工作,收入也不錯,還能拿土地流轉費和村集體分紅!”馮秀清告訴記者,現在夫妻倆每年總收入超過10萬元。

截至2021年底,閩寧鎮已引進各類企業34家,大量資金、技術投向這片熱土,形成特色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等支柱產業,僅修建各類溫棚便達642棟。目前,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和流轉土地等實現穩定增收,全鎮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相比1997年增長了近30倍。

日子富了,底氣足了,干勁被點燃了。在農業企業的技術指導下,園藝村村民劉瑋一邊在大棚務工,一邊學習技術,逐漸“出師”。村裡新建溫棚,劉瑋一口氣承包了4棟種植西紅柿。“去年,光是種西紅柿就掙了15萬元,再加上偶爾給企業打零工,我們一家收入將近20萬元。”劉瑋開心地說,“今年是虎年,我再加把勁,好好干一場!”

既是產業鎮,也是生態鎮

原隆村口,一汪渠水清澈透亮,泛著微浪奔向田野。“鎮上提倡綠色種養,不能向河渠排放一滴臟水。”原隆村村委會主任萬學峰告訴記者,無污染循環農業已成為閩寧鎮農業產業的主流。

魚菜共生便是其中一例。在原隆村佳閩農業基地的溫棚裡,加載了過濾機、發酵罐、紫外線殺菌設備的魚池,同一旁的無土蔬菜栽培架一起,形成廢水零排放、綠色無污染的生態循環。“魚池水過濾后進入栽培架,無土栽培的菜吸收掉水中的富營養物質,剩下的水在殺菌消毒后又回到魚池。”該基地負責人王金福說,水池中的魚糞發酵還田后,不僅無需再施化肥,更進一步減少了污染水質的風險。

“施了魚糞肥料的芹菜畝產可達7000公斤,比普通化肥增產15%,生態和經濟效益雙收。”王金福說。

荒灘上建成的閩寧鎮,始終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修復、防沙治沙、鎮村綠化……目前,全鎮共植樹造林1萬余畝,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歷史。同時,全面推行高效節水農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保持山清水秀。

如今,閩寧鎮常住人口已超過5.5萬人,生活污水處理卻毫無壓力:來到原隆村東北口的一處林地,地上是綠化帶,地下則是污水處理站,全村萬余人的生活污水,經過消納處理后,變成汩汩清流,回到黃河。

這樣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全鎮共有25座,不僅節約土地,而且幾乎沒有噪聲、異味。總長200多公裡的污水管網,將鎮上家家戶戶生活污水全部回收。

農旅相融合,未來更可期

微信收款的提示音響個不停,佳閩農業公司總經理王志宏查看春節假期的收款額,心裡樂開了花:“平日裡周末每天有1000多名游客,過年這幾天人數翻倍,收入也翻倍了。”

位於原隆村的佳閩休閑農業採摘園,溫棚以果蔬為主,其中16棟溫棚的草莓是游客的最愛,前來採摘的人絡繹不絕——溫暖的大棚裡,紅燦燦的草莓鮮艷欲滴,摘一顆入口,唇齒留香。

“好多游客一來就採摘一上午,離開的時候車子后備箱都裝不下了。”王志宏確認自己這步產業發展的棋走對了:閩寧鎮的綠色農業名氣響,前來觀光考察的游客越來越多,做果蔬採摘等觀光農業大有可為。

蓄勢多年,閩寧鎮已具備農旅融合的優勢條件:交通便利,緊鄰國道和高速公路,方便自駕游﹔地處賀蘭山麓,靠近明長城等旅游資源﹔葡萄酒庄、果蔬種植園遍地開花,僅葡萄酒庄便有大大小小13家,葡萄酒年產量2.6萬噸,農業觀光產業已初具規模。

目前,閩寧鎮已有3A級景區兩個,其中,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已帶動700余戶村民戶均增收1500元。

“在家門口景區務工,每月能拿5000多元,景區美,我們的日子更美。”村民路建花以前外出打零工,收入斷斷續續。近年來在景區勤懇工作的她,被提拔為副總經理,月薪漲了,干事創業的信心也漲了:“白天忙工作,晚上看書補文化,要把景區的服務做得更好。”

新春伊始,鎮上傳來好消息:借助《山海情》電視劇的熱播,原隆村計劃建設影視基地,打造新的旅游景點。

王志宏很是高興:春節前他剛利用採摘園的荒地種下200畝西梅,等到夏天結果,正好供前來避暑的游客採摘。村裡有了影視基地,游客量至少翻倍。“我趕緊找村裡商量,用村民的院落改造成民宿,咱讓游客住下來,在鎮上好好逛逛!”他說。

《人民日報》( 2022年02月08日 第 02 版)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