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鄉村建設看三明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享受屬於你我的“小蕉生活”

2022年08月15日10:49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三明8月15日電 (劉卿)從市區驅車一路向西,約10公裡車程,顯眼的“小蕉村”三個字便刻在路邊的天然山石上。沿著大石邊的小路下坡,不足百米,眼前一片開闊,青山環抱中的綠水似鏡,蔥郁的水杉間湖中亭隱約可見,與遠山融成一幅畫。如此風景,讓來者不禁有《桃花源記》中“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既視感。

此處並非世外桃源,這裡是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日前,在三明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的“鄉村建設看三明”系列直播中,第一站走進的便是這個“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

原來的爛泥塘變成了農民公園,因湖水清澈,村民稱之為“鏡湖”。人民網 劉卿攝

原來的爛泥塘變成了農民公園,因湖水清澈,村民稱之為“鏡湖”。人民網 劉卿攝

何謂“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三明市推行“156”鄉村建設工作機制中明確,打造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針對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的村落,做好休閑旅游文章,全力經營好美麗鄉村,全力發展周末游、短途游、親子游等新型業態,逐步形成一批鄉村旅游打卡點。

小蕉村,如今就成了這樣的“鄉村旅游打卡點”。

“村子不大,總共78戶人家,共367人。”三元區副區長田富遠在直播中向網友介紹,2009年,小蕉村被重新設計規劃,用“望聞問切開方子”的方式,因地制宜搞鄉村建設。

田富遠說,建什麼樣的新村,設計成什麼樣的格調,用什麼樣的方式建,是當時矛盾的焦點。於是,2009年,福建清華建筑設計院團隊受邀到小蕉村,開展陪伴式服務,幫助設計鄉村建設的長遠規劃。

晨曦暮靄,搖身一變,爛泥塘成了農民公園,木頭房子成了三層小洋樓,菜地變花圃,老宅煥新顏,污水管網、煤氣管網全部下地,17棟“聯排別墅”整齊劃一。俯瞰小蕉村全貌,白牆黛瓦在青山綠水間錯落有致,村貌融融、鄉韻悠悠。

61歲的老高就是新村一期改造的受益者。“毫不夸張,以前住的木頭房子,外面大雨屋裡小雨,2012年搬進現在的新房子,客廳寬敞了,還有漂亮的小院子。”自從住進新家,老高把自家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條,十幾平米不大的地方花花草草一盆挨著一盆,儼然一個家庭版小花園。

直播時,老高正與鄰裡在自家小院喝茶閑聊。人民網 劉卿攝

直播時,老高正與鄰裡在自家小院喝茶閑聊。人民網 劉卿攝

可新村剛建成時,村民居住體驗感卻並不如此。“剛開始大家住得不習慣,亂堆亂放、亂丟亂倒的情況依然存在。”田富遠說。

這怎麼辦?“三分建七分管”。

田富遠介紹,首先就是定規矩,村民住進來后,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有什麼不能有,規章制度先落實,然后就是“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干部”,黨員、干部做先行者、示范戶,通過教育帶動,讓文明新風、鄉村治理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如今,村裡已經實現種植區、養殖區、生活區、工具堆放區分離,每個季度的“最美庭院”評選也成了左鄰右舍“比一比、攀一攀”的小目標。

直播期間,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喝茶、看直播,歡聲笑語、鄰裡和諧。人民網 劉卿攝

直播期間,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喝茶、看直播,歡聲笑語、鄰裡和諧。人民網 劉卿攝

村民們住得舒心,只是小蕉村設計規劃的一部分。“留得住村民,留得下游客,這樣的村落才是我們要真正打造的村落。”福建清華設計院副院長江山對小蕉村再熟悉不過了,最初他帶設計團隊來這兒住了整整兩個月,從了解村民需求,到對每棟建筑進行測繪,形成整體規劃,最后根據小蕉村“城郊鄉村”的特點,將其定位為“微旅居”。

江山指著眼前的咖啡館介紹,這棟房子原先隻有居住功能,整體不夠通透,於是我們參照歷史風貌建筑進行修復,用修舊還舊的方式,把房子的結構構件暴露出來,充分體現建筑古朴的美感。

在小蕉,像這樣保持原生態,並將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例子有很多。村子深處,原風貌的木質院門上刻了四個字“小蕉生活”,從門入可見,三五孩童在天井嬉鬧,“藏匿”在叢樹下的涼亭裡大人們喝茶閑聊,再往裡走,一整塊活動區不僅搭設了舞台,還配有觀眾區,村民們熟稱這兒“院子講堂”,白天孩子們在這兒上課,晚上放電影,真正成了大家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好場所。

村民鄧雪梅退休后“想為村子做點兒事”,於是將適齡兒童組織起來穿漢服、教授三字經等傳統文化,成了村裡一景。人民網 劉卿攝

村民鄧雪梅退休后“想為村子做點事”,於是將適齡兒童組織起來穿漢服、教授三字經等傳統文化,成了村裡一景。人民網 劉卿攝

距離“小蕉生活”院子不遠,一座二層的木構宅院,院牆沒有一人高,牆上零星點綴了些釉色斑駁的瓷片。據了解,這是台灣建筑師蔡幸爵和他的鄉建鄉創團隊生活工作的地方,吸引他們到小蕉的,正是村子周邊分布著宋代至清代的古窯址,蔡幸爵團隊希望“活化”小蕉古窯址文化,進一步推進鄉村建設。

田富遠介紹,小蕉村周邊的15座古窯址發現並公開后,許多團隊和學校慕名而來,而依托古窯址和陶文化,小蕉村還成立了陶藝教學實踐基地,游客或學生都能在小蕉實地感受並體驗陶文化。

小蕉村全貌。林文斌攝

小蕉村全貌。林文斌攝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如今的小蕉,一步一景、一季一景,成了真正的網紅打卡點,“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6月,大約有6萬人到村旅游,尤其是周末,每個周末客流量都超過2000人。”田富遠說。

小蕉村黨支部副書記練玉英說,在鄉村建設上,小蕉村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老房子,二期新村建設如火如荼,“小蕉生活”品牌越擦越亮。

“小蕉生活”,不僅僅是小蕉村的生活,更是每一位趕路者放下行囊、歇歇腳的心靈驛站,因為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