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看三明
桂峰村的“年代感”,何以留得住村民、留得下游客?

人民網三明8月18日電 (劉卿、實習生肖祉燁)“到桂峰一定要吃村口‘百年豆腐坊’的豆花兒,離開的時候記得捎上一罐手工麥芽糖。”去過桂峰村的人,都會向打算去那兒的人推薦這兩樣,最后還不忘加一句,“對了,記得幫我帶罐糖!”或許,這就是桂峰讓人意猶未盡的“味道”。
大山藏得住村落,卻藏不住歲月記憶,走進桂峰村,這樣的記憶尤為明顯。沿著青石板拾級而上,長風拂過面頰,桂花香浸滿鼻腔,若此時夕陽余暉,著一身長衫,那便仿佛置身數百年前,耳邊似有朗朗讀書聲,抑或雞鳴犬吠聲,悠哉、樂哉。
桂峰村。人民網 劉卿攝
為何在桂峰村會有如此感受?
“桂峰村現存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建筑39座,是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在三明市農業農村局聯手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的“鄉村建設看三明”系列直播第四站——桂峰村的直播中,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黨委書記黃德湖介紹,2007年桂峰村就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盤山而上,位處“雲端”的桂峰村背靠兩山,正面臨谷,一條山溪由東向西貫穿全村,村裡蔡氏宗祠、后門山大厝、石獅厝、樓坪廳、步雲樓等典型古建筑錯落分布,大到巷弄、古橋,小到名木、石塊,皆有歷史、都是景觀。
從前車馬慢,這座遠離高樓瓊宇的村庄卻也曾車水馬龍。“古時候,桂峰是尤溪往返福州的必經之路,往返兩地的趕路人都會在桂峰村住一晚歇歇腳。”黃德湖說,因此桂峰村有“小福州”的別稱。晨煙暮靄,春熙秋陽,如今的桂峰又被游客“盯上了”。
70多歲的蔡宗香在村口經營“百年豆腐坊”已有50余年,“做豆腐、豆花、豆干的手藝是從爺爺輩傳下來的。”蔡宗香說,現在豆腐坊竟成了“網紅店”,每天做的豆腐都不夠賣,節假日旅游旺季的時候,每天賣豆花就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做100多斤豆子。
蔡宗香和老伴兒經營“百年豆腐坊”已有50余年。人民網 劉卿攝
48歲的蔡勛回鄉開夫妻店、做麥芽糖也有6個年頭了,“在桂峰,麥芽糖就像釀酒一樣,每家每戶都會做,但大家都是逢年過節才會做,我是把它當做產業在經營。”蔡勛攪著罐罐裡的糖遞給每一位從門口經過的游客。“不計算發麥芽的時間,麥芽糖制作的每道工序平均都有18個小時,手工費時、產量不多,所以每天熬制的麥芽糖都能賣完,等到了旅游旺季,一家人24小時輪班做,都不夠賣。”蔡勛說。2020年3月,尤溪桂峰麥芽糖制作工藝入選第六批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誰能想到,10多年前的桂峰村村財收入幾乎為零,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村裡的古建筑年久失修,漸趨破敗。”黃德湖介紹,如今走在桂峰村裡,處處有景致,時時見游人。目前,桂峰村已有11家農家樂、11家民宿和十幾處店鋪,2021年接待游客11萬人次,村內旅游收入850萬元,村財收入近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3萬元。
然而,桂峰村不僅能留得住村民,還能留得下游客。
隨院民宿老板楊玉玲就是從游客變商客,最終變成“新桂峰人”的其中一例。2018年第一次到桂峰村旅游的楊玉玲一眼便喜歡上這裡,“回家后的第二周我又來桂峰考察,20多天就決定搬到這兒來住。”在桂峰生活了4年的楊玉玲看向自家小院時眼裡有光,“原來對桂峰是喜歡,現在是愛,以后也會一直在桂峰待下去,把余生都交給桂峰”。
夏日夜晚的桂峰,村民和游客都在村口前的廣場上納涼。人民網 劉卿攝
休訝蟾宮莫高折,桂花原是嶺頭香。桂峰村真有這樣的魅力,讓村民返鄉創業,讓游客流連忘返?去過那兒的人才知道,讓人們記住桂峰的不僅有風景,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風。
黃德湖指著村口的古橋介紹,這座橋叫石印橋,又稱“人生橋”,橋墩有方有圓,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前人提醒后人要“腳踏實地、規規矩矩走一生,不走歪路、不走邪路”。石橋邊的桂花樹下,花圃形狀各異,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合稱為“日月書印”,橋下溪水中還鑲嵌著一塊方形巨石,這是老一輩人告誡晚輩,成功一半靠天才,一半靠勤奮,用尤溪方言講“天送寶,也要自己去撿”。
透過窗櫺看石印橋上的桂峰,一切都那麼安靜。人民網 劉卿攝
“蘭水家聲遠 西山世澤長”站在蔡氏宗祠門內的對聯前,黃德湖深切地感嘆桂峰蔡氏的起源與文化源頭,“人才輩出是有原因的,一是名門之后﹔二是明清時的官道過村,大批文人商旅往來傳播了先進的文化思想﹔三是有良好的祖訓家規,人們世代傳承祖上的優良傳統美德,重視教育,使蔡氏子孫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他說。
桂峰村的歷史與文化是深深扎根在每一寸土壤、每一株古樹、每一片屋瓦、每一塊石階上的,就像玉泉書齋前那棵高高聳立的“月月桂”,已然經歷五六百年的滄海桑田,“看”著一輩又一輩的桂峰人走進學堂,走出大山。
桂峰村充分利用古街古厝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圖為后門山大厝。人民網 劉卿攝
今天的桂峰村,生動演繹了三明市“156”鄉村建設工作機制下,一個充滿生機的文化傳承型美麗鄉村新模式:針對歷史文化特色明顯的村落,用好傳統建筑風貌和民風民俗資源,堅持挖掘、保護、傳承並重,適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精心打造鄉村“軟實力”,培育文化品牌,著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的確,從桂峰晒秋節、蔡氏祭祖大典,到春節迎竹蛇燈、桂峰“古村風情”攝影展,桂峰村緊抓鄉村建設機遇,推動“文化+”旅游融合,弘揚耕讀文化,培育古村文明鄉風。
“盤活這些沉睡資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目前桂峰村已流轉農田約300畝,房屋20棟,建設蘭水家聲研學基地、蔡襄家風家訓館、蔡襄茶文化館、蔡氏名人館、隨院民宿、蔡嶺坊山居等10多個新型綜合庭院旅游新業態﹔流轉農田53畝,開發桂峰玫瑰種植產業園。”黃德湖說,下一步,桂峰村還將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招商、旅游宣傳上持續發力,讓古街古厝煥發出新的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