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金葉公司助力季節工在“家門口”就業

2022年09月27日08:56 |
小字號

8月,打葉復烤企業迎來了加工旺季,金葉公司以安全的狀態和細致周到的准備拉開了2022年旺季生產的序幕。1371名季節工悉數到崗到位,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一直以來,金葉公司始終把發揮產業優勢、助力穩定就業作為責任,採用輔助性業務外包方式,因地制宜幫助周邊鄉鎮廣大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返鄉就業,安居樂業,以實際行動為穩就業、惠民生貢獻力量。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面對疫情考驗,金葉公司主動化危為機,“不但將就業吸納能力放到最大,還支持輔助性外包公司提升季節工的薪酬待遇水平,在逆勢中實現招工擴張。” 金葉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劉志剛說,“季節工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幾年,企業生產經營穩步向好,業務訂單穩中有升, 為季節性用工穩崗位擴就業創造了條件。讓季節工、自聘員工與企業同成長,形成企業發展、成果共享的多贏局面。”

想得通透的“開心果”

每個麻袋至少縫15針以上,多年來,盧春連始終高質高量完成縫包工作。姚佳君攝

“春連姐,又帶大家跳舞呢。”金葉公司生產甲班班長肖曉斌大一看見盧春連,就被她們魔性的舞步給吸引了。

沒事喜歡哼點小曲兒的盧春連被身邊人稱作車間的“開心果”,工間休息時,她帶著工友們跳舞,還改編歌詞唱歌逗大伙兒開心。她說:“副產品工序段工作單一,干活時間長就容易腰酸、胳膊痛,活動活動筋骨有益身心健康。”

今年47歲的盧春連是龍岩永定區坎市鎮人,2007年進入金葉公司成為一名副產品縫包工。多年來,她一直堅守在縫包工序段,用兢兢業業、勤奮刻苦為幸福生活織密了針腳。

盧春連所負責的縫包工序,就是將煙梗按要求縫上廠家標識並將麻袋縫密實。“類似針線活,但不能隻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盧春連說,“副產品工序是流水線作業,如果前道工序有疏忽,就可能集體返工。在縫包時要是看到標識有差錯,就能及時避免質量事故。”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堅持做,始終做到眼裡有活兒。盧春連總說:“大家要團結一致、互相幫襯,共同做好本職工作。我們的產品得到了認可,企業訂單才會源源不斷,大家的生活就能蒸蒸日上。”

2006年,31歲的盧春連與現任丈夫結合,當時丈夫帶著一個5歲大的女兒。多年來,她一直將這個大女兒視如己出。“大女兒去了深圳,現在在科技大廠工作,她很有想法,動手能力也強,一有時間就回家看我們。”盧春連言語間透露著驕傲之情和對女兒的疼愛。

2008年底因為待產,盧春連短暫離開過金葉公司,直到2010年才回歸。

當時,身邊有很多人勸她留在家裡相夫教子。盧春連斷然回絕,在她看來,雖然丈夫做裝修在當地小有口碑,不愁沒活干,但她還是想把責任扛在肩上。自己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又能照顧家人,和丈夫共同分擔家庭責任,這樣才踏實從容。

縫包工序段需要三班倒,一般情況下,大、小夜班時盧春連都是自己騎摩托車,但遇到刮風下雨丈夫便堅持開車接送她。“5分鐘路程而已,老爸總是把媽媽當小孩,隻能說他們真是太甜了。”小女兒打趣道。

然而,多年前,盧春連也體驗過“風餐露宿”的悲涼。她曾在永定區撫市鎮汽車站擺流動小攤賣零食飲料,一有班車到站,她就要“百米沖刺”搶生意。“再難也要堅持,樂觀的心態不能崩,你得相信,明天肯定會比今天更好。”盧春連說。

如今,大半年在金葉公司忙活,還有幾個月時間盧春連幫丈夫打下手做裝修,一年干裝修可以賺20多萬元。在勤勞打拼下,盧春連夫妻倆買了一套140㎡的房子,“房子車庫加裝修一共花了60多萬元,老公收入主要對付大筆開銷,我在廠裡一年幾萬元的收入用於日常開銷。”日子越過越紅火,盧春連喜笑顏開。

和睦的家庭,讓事業無憂、讓人生美滿。盧春連的丈夫很支持她的選擇,他說:“現在生活平穩,春連在廠裡既充實又開心。”

“幸福感滿滿,廠裡都把我們當作自家人。”盧春連說,廠裡領導時常到車間一線走動,最近還為大家改善了休息環境,“逢年過節,車間班長還自掏腰包給班上季節工送禮物。”

像盧春連一樣的季節工還有很多,他們在金葉公司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背后的家庭也隨之安穩下來。“今年選葉工復招率為98.96%、車間季節工復招率達98.7%,流失的幾個人是因為超齡了。”金葉公司人力資源部副主任林磊說。

季節工們在家門口就業,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充實了人生。

在外打拼多年,回鄉找到幸福

作為選葉班小組長,王春姑(左)始終秉持質量至上的宗旨,要求小組所有選葉工保質保量完成分揀任務。姚佳君攝

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王春姑說,下了班還能陪伴和照顧孩子,心裡特別滿足。姚佳君攝

“家就在廠區附近,一來可以照顧家庭,二來工資待遇都挺不錯……”選葉班小組長王春姑對眼前這份工作頗為滿意,工作機會和逐年增長的薪酬待遇讓她和更多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就業飯碗。

見到王春姑的時候,她正在認真地巡場並指導選葉工精准地分揀煙葉。自從2012年進入選葉班后,王春姑一年四季總有忙不完的事,她非但不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她說:“安排滿檔生活才充實,心裡才不慌。”

38歲的王春姑憑借這些年攢的積蓄,把蓋了十多年的舊屋重裝得煥然一新。王春姑的兒子說:“爸爸媽媽說要裝修,講了好多年呢。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像是住進了新家,我和弟弟都很開心。”

2005年,為了生計,新婚的王春姑跟著丈夫在周邊鄉鎮煤窯找活兒干。“他開大車拉煤炭,我鑽進百米深的地下井裡開升降機,”王春姑說,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是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安穩的日子的。”

隨著私人煤窯逐漸關停,夫婦倆隻能另謀生計。僅有初中學歷的王春姑沒有一技之長,憑著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韌勁找到了“下家”——“做小工,就是做苦力活,搬建筑模塊、抬瓷磚……”王春姑說,“老公開大車很辛苦,孩子又小,我也得扛起養家糊口的擔子。”

曾經為了多賺一點工時費,王春姑每天早出晚歸,一天12個小時以上在工地挑著幾十斤重的水泥不斷奔走,把肩膀都挑腫了。四處打工一個月滿打滿算隻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靠體力賺錢逐漸力不從心,王春姑和丈夫決定“下海”創業,到龍岩市區開小吃店。他們依舊起早貪黑,但生意時好時壞,又顧不上老人小孩,漂泊不定的生活讓夫妻倆決定歇業返鄉。

“我老公當時生病,出不了車,需要在家靜養。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重擔要靠我一人承擔。說實話,我也不敢挑三揀四,有機會就要嘗試。”王春姑憶起當時,語帶哽咽。

2012年,在他人引薦下,王春姑成了一名選葉工。

“第一個月隻做了半個多月,就拿到了2000多元。”手捧著沉甸甸的收入,王春姑坦言,“這個工作機會我一定得牢牢抓住。”對煙葉一竅不通的王春姑,開始努力學習相關知識。

王春姑不放過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認真學為己用、學以致用,不斷增強對煙葉分級的認識、積累選葉經驗。沒多久,憑著自己的努力,她當上了選葉班小組長,管理10多名季節工。

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團隊。小組長的首要職責便是管理選葉質量﹔而選葉工作全靠人工,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

“每片葉子都差不多啊,怎麼分?有必要分這麼仔細嗎?眼睛都花了!”新員工入職,不會分、坐不住,是普遍情況。

王春姑也是這麼過來的,她很理解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苦。下班時,她等她們一道結伴回家,聊聊生活聊聊孩子﹔工作時,耐心細致地手把手教。漸漸地,新人的抵觸情緒逐漸消除,工作更加積極主動。

“重來?那我剛才不是白干了,要分你自己分。”

某次巡場質檢時,“火眼金睛”的王春姑發現一位選葉工大姐分揀得不夠精准,讓她按要求返工。好聲好氣正講著道理,卻聽到了大姐不耐煩的回應。

忍一時風平浪靜,抱著事緩則圓的態度,王春姑沒有繼續爭執,而是默默將煙葉重新歸類。不一會兒,大姐冷靜下來,意識到剛才的沖動,便過來道了歉,重新分揀。

把組員當作家人看待,王春姑說,“大家把分揀煙葉效率提高,多掙點錢,生活自然就會好起來。”吃過苦受過累,王春姑倍加珍惜這份工作,她樂呵呵地說:“別的不說,至少干活都不用晒太陽,況且收入又好。喏,我還介紹了不少鄉親進來呢!”

就業穩則人心穩。金葉公司季節性的大量用工需求,為周邊地域的村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就業渠道,逐漸成為周邊鄉鎮越來越多群眾的選擇。(姚佳君)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