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管理創新的區域聚焦:“南平模式”助燃綠色金改

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的南平,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斷探索綠色金融革新之路,加快實現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聚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之典范。
“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這一番囑托,指引南平綠色發展新征程。
南平已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零碳”峰會、生態南平,這兩個最為顯眼的大會特色,吸引了全國經濟界、金融界及產業界的目光,為當地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許多動能。那麼,當下南平的綠色發展呈現出什麼樣的整體態勢?
綠色發展新格局 “零碳”模式新路徑
南平市第六次黨代會中提到,全方位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超越,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建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奮力譜寫新時代富美新南平建設新篇章。加快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杆”。
2021年10月,以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為契機,南平啟動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劃定面積4252平方公裡,重點從組織體系、技術體系、政策體系三個維度發力,編制環帶總體規劃及3項專項規劃,探索建立智能化監測管控體系和特色標准體系,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文旅融合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五大行動”,謀劃10項重大工程,已獲批2022年專項債券項目20項、申請專項債券資金17億元,申請中央、省級補助項目22項、已爭取資金10.2億元,爭取國開行授信額度200億元。
以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為抓手,南平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獲批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武夷山市獲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及“碳匯+”創新項目榮獲2021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這也証明了“南平方案”是創新的、可復制的、具有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的市場解決方案,並助力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
以福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南平市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為載體,南平市抓好5大領域31項重點改革任務,2021年南平區域改革熱度位居全省設區市首位,“創新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獲評“中國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林權改革、金融改革等取得進一步突破。
多個首創落地 綠色金改樣本
南平市是“科特派”制度的發源地。截至目前,南平市科特派專項金融已累計放貸超2.5億元,有效推動了科技與金融的深層次融合,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壓力,調動了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創造的積極性,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
“生態銀行”模式在全市推廣。近年來,南平市通過創新生態銀行機制,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自然資源,將沉睡的生態資源有效盤活。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模式,搭建起一個資源變資產、資本的轉化平台,通過對分散的資源整合提升,引入資本導入項目,促進生態產品增值變現,實現了“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隨著青山變“銀行”、農戶變“儲戶”,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南平也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后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了收入。”2018年12月,順昌林農夏六華將自家的9畝杉木幼林存入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如今不僅每個月能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托管期滿后,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目前,“生態銀行”模式已推廣至南平市10個縣(市、區),越來越多自然資源加速變成優質資產。特別是順昌持續深化“森林生態銀行”,通過“一村一平台、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探索“分散式輸入、規模化整合、專業化經營、持續性變現”的模式,進一步提高林地產出,豐富林地有形和無形的生態產品,拓展林業新業態,推動森林增綠、林農增收、集體增財。2021年,市委深改委印發《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重點圍繞加快推廣“森林生態銀行”模式,打造系統集成的林改“綜合體”,全力做好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新“答卷”。
近年來,南平市加快建設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搭建綠色認証服務平台,全國首創“碳匯+遠期回購”融資建設,“綠色轉型貸”“林業碳匯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在全省推廣,編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平市綠色企業及綠色項目評價認定辦法》,彌補了“綠色企業”評價標准缺失,實現國家標准與地方發展特性的有效銜接。探索碳金融發展,興業銀行在全省首創“綠色支行”,並獲上級行在“十四五”期間不低於200億元綠色融資授信的傾斜支持﹔郵儲銀行探索“綠色金融+鄉村振興”模式,打造全省首個“綠色金融小鎮”。
目前,南平正探索碳匯提升“四項機制”,下好碳達峰碳中和先手棋。創新推進碳匯產品的開發儲備和市場交易,順昌縣委托相關院校編制了《扶貧碳匯管理方法學》,全國首創“一元碳匯”扶貧試點項目,探索開發國際VCS標准林業碳匯項目,盤活碳資產﹔創新“碳匯+保險”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林業碳匯貸”“竹林認証貸”“碳匯致富貸”“售碳+遠期碳匯”組合質押模式等碳匯金融產品,累計發放貸款62筆,金額2.49億元﹔深化拓展“碳匯+”模式,順昌推出“碳匯+生態司法”“碳匯+大型會議”“碳匯+全民義務植樹”“碳匯+生態旅游”等交易場景,擴大購買主體,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實現零碳會議目標,有效解決碳匯交易方式單一、價值實現難等問題﹔創新低碳產業發展機制,推動制定竹、茶、低碳旅游等碳達峰實施方案,創新開展武夷山低碳旅游試點,完成《全域近零碳(碳中和)旅游城市建設指南》《低碳旅游達人評價准則》兩個團體標准草案,研究制定碳普惠積分場景方案。
生態“高顏值” 經濟“高素質”
南平市委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聚焦生態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生態食品、林竹開發、旅游康養等千億綠色產業集群,綠色動能加速集聚,綠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努力實現生態“高顏值”,經濟“高素質”。
在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現場工作人員詳細介紹道:“種植養分高效的綠肥作物,既減少了農藥、化肥對環境的破壞,又能充分滋養土壤。”此外,這裡還設置了茶旅融合科普項目,游客用手機掃一掃指示牌上的二維碼,即可了解武夷山茶產區各類型的土壤信息和科普知識,此舉讓更多人知曉生態茶園的發展理念。南平被譽為“紅茶鼻祖”“烏龍茶故鄉”“白茶發源地”。近年來,南平已建立全國茶葉標准園示范基地11個,建設生態茶園約40萬余畝﹔不斷提升茶產業科技水平,全市從事茶業研究科技工作者超1000人﹔打響茶葉品牌,2021年武夷岩茶品牌價值710億元,連續5年位列中國茶葉類品牌價值第2名。茶葉實實在在成了南平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目前,南平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培育“五個一”特色優勢產業,吸引了農夫山泉、上海三愛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聖象集團、華瑞洲際酒店、八馬茶業等一批知名企業建廠落戶,涉及食品、竹木加工、電子、旅游養生等,綠色發展路徑逐漸明晰。
南平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盞建本文化的發源地。宋代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詞宗柳永等歷史名人,素有“閩邦鄒魯”“道南理窟”之稱。南平全境都是原中央蘇區,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斗爭旗幟的地區,被稱為“紅旗不倒”的地方。
多年來,南平市有關朱子文化的活動豐富多彩,並在海內外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每年舉辦的朱子祭祀大典、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等活動帶動了朱子文化走向國內外,一批朱子文化新習俗也逐步走進千家萬戶。文旅產業的發展背后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文化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文旅產業擁抱數字化、工業化、現代化,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文化金融的參與和支持。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朱子文化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片,而家喻戶曉的文旅品牌也能為金融產品的開發帶來創新的活力。歡迎來自各大金融機構的嘉賓們,團聚在朱子故裡,共話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為文化金融改革注入綠色動力,實現“零碳”旅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