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 | 閩吉文旅“山海牽手” 以“破圈”謀“破題”

一個在東南沿海,丘陵連綿﹔一個在東北邊陲,黑土肥沃﹔從東南至東北,相隔2200公裡的福建與吉林兩省有著迥異的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在資源稟賦上呈現出鮮明的互補性。
近年,閩吉兩省通過“山海牽手”,對接兩地文旅產業資源,持續開展游客互送、招商互通、產業互惠的交流合作,探索一條接“福”送“吉”的文旅發展新道路。
營銷“破圈”:“線上線下”圍觀“吉水福茶”
日前,一場以“水”為媒的文旅推介在福建廈門開展。長白山“攜手”武夷山,“吉水”南下潤“福茶”。當天,以長白山礦泉水冷萃福建茗茶的“吉水潤福茶”慢直播在4小時內收獲超549萬人次的觀看,互動人數近600萬人次,微博話題#吉水潤福茶#閱讀數超4300萬。
4月11日,吉林省文旅東南地區主題推介會在福建廈門舉行。主辦方供圖
推介會上,觀眾通過吉林文旅風光影片沉浸式走進避暑勝地長白山,領略鴨綠江線的壯闊、圖們江線的絢麗,想象滑雪場22℃夏天的涼爽。“現在廈門已經快30℃了,22℃的夏天得有多涼快啊!”前來參觀的市民發出感嘆,驚艷於吉林與福建迥然不同的氣候和文旅環境。
“本來想今年冬天去東北滑雪,現在感覺暑假就能帶孩子去玩了。”轉發宣介推文,廈門市民黃女士已經盤算起了夏天的吉林之行。
產業“破題”:“山海牽手”加持跨域合作
早在2015年,福建就與吉林展開了密切的文旅創意互動,從“交換冬天”到“浪花愛雪花”“吉水潤福茶”,創意營銷活動的“出圈”讓兩地文旅合作模式日漸成熟。
近些年,福建省通過鐵路串聯省內外優質文旅資源,推動文旅產業走出八閩、走向全國。近期,福建又加快了促進文旅產業回暖的腳步,計劃於4月開通長春至漳州等4趟觀光旅游列車,進一步強化與吉林等地的“山海連線”,在跨域合作上尋找新的增長點。
盛夏的長白山,山頂白雪依舊。吉林省文旅廳供圖
而在吉林,近年來旅游產業生態、發展狀態和產品形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自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全國文旅市場“穩開高走”,過去幾年被抑制的旅游需求得到快速釋放,吉林更是在文旅領域持續發力,將文化旅游推介與招商引資結合,開啟文旅“復蘇”進行時。
本次推介會是吉林省今年以來的第二次大型跨省文旅推介活動。4月,吉林省瞄准長三角、東南地區,擴大“引客”半徑,為游客互送、文旅招商等合作提供便利,不斷拓寬產業合作范圍。
1500萬元“引客資金”、“百架包機計劃”、最高800萬元的旅游產業獎補……此番走進福建,吉林省帶來豐厚的文旅禮包,不但對招徠游客入吉、旅游包機、旅游專列的旅行社給予獎金支持,還在項目建設、貸款、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浪花落雪懷,吉林有福來。東北有政策,東南有市場,閩吉文旅一拍即合。福建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進一步深化與吉林的文旅合作,共同設計包裝沿線旅游產品,拓寬合作領域,拓展合作空間,推動兩省文旅資源共享、市場互動、客源互送,促進兩省文旅市場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文化“破壁”:“取經海絲”助力非遺“變現”
吉林地處關東腹地,千百年來,地域間、民族間的交流融合,給吉林大地留下許多好看、好聽、好玩、好吃又新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文化瑰寶、非遺寶庫與時俱進,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潮?
2018年,吉林省提出了“冰雪絲路”概念和構想。2022年8月,“冰雪絲路”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吉林正構建以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和冰雪裝備為核心的“4+X”全產業鏈體系。
吉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人民網 焦艷攝
“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著千年的海絲文化歷史和跨越式發展的經驗。吉林也正在推動‘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與發展,希望能來福建學習先進經驗。”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孫光芝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如是說道。
吉林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福建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旅+”高質量發展、僑鄉文脈傳承弘揚等方面的經驗,給吉林“冰雪絲路”創新先導區建設帶來啟發。泉州市通過做強市場主體,培育旅游精品,打造一批世遺旅游精品項目(線路)、一批海絲文化主題系列街區,一台海絲主題特色、具有宋元泉州風情的旅游演藝精品,給吉林非遺“變現”提供了新思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跨越山海,連接中國的東南與東北,閩吉兩省的“雙向奔赴”正走深走遠,相聚春天,相約盛夏,相逢冰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