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理丨水際村的“創業”路
今年春節,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村民蔡雪嬌格外忙碌。“我家民宿的房間都被訂滿了,客流量基本上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看著村子裡的人氣回升,蔡雪嬌喜上眉梢。
水際村在大金湖畔,是個旅游村,也是周邊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超全縣農民人均收入萬余元。要說水際村如何從省定貧困村,到如今泰寧縣的“首富村”,就不得不說到三次“創業”路。
上世紀80年代,攔河新建池潭水電站,梅口鄉人民響應號召進行搬遷。林子少了,地也少了,作為庫區移民村的水際村人均不到一畝耕地,人均年收入隻有370塊錢。
甘露岩寺。人民網 林曉麗攝
窮則思變。在大金湖中的孤島上,有個寺廟叫甘露岩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寺廟的香火很旺,引來不少香客。”泰寧縣梅口鄉黨委書記張錚說,當時有一行六人來自福州的香客前往上香,就租用了當地的一艘漁船,每個人給了兩塊錢的船費,一共是12塊錢。對於每個月隻能掙三十幾塊錢的村民來說,接駁一趟香客就掙了12塊錢,在村民間慢慢傳開來。
當時水際村的老書記敏銳地嗅到了商機,帶著全村開始了第一次“創業”。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漁船變成游船,靠著接駁香客,全村都吃上了“旅游飯”,就這樣,上世紀八十年代,水際村就實現了兩萬元的村財收入。
“旅游的盤子做大了,但是做旅游的村民也多了,就出現了搶客的現象。”張錚說,那個時候村兩委幾乎把精力都花在了解決糾紛矛盾上,不堪其擾,哪還能有精力給村子謀發展路子。
雨后的大金湖,宛如水墨畫。人民網 林曉麗攝
不僅如此。毗鄰大金湖,不少村民靠著打漁營生,時間長了,問題也來了。“在2004年前,大金湖上飄著大大小小多達500多艘漁船,家家有漁船、戶戶有漁網。漁網越織越密,魚兒越來越小。”泰寧縣金湖聯村黨總支書記湯文娟說,半年的休漁期一過,才不到半個月水庫裡的魚又被捕撈光了,“魚小自然就賣不上價,那時候一毛錢一斤都沒人要。”
守著好生態這一“聚寶盆”,卻不是人人都能分享到發展紅利。對於水際村的黨支部來說,矛盾源於利益分配,因此,一是要想辦法把盤子做大,二是要制定分配規則讓大家心服口服。於是,水際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2004年以來,水際村黨支部依托豐富的水域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按照“黨建引領、能人帶動、自願入股”方式,先后組建了家庭旅館協會、游船協會、漁業協會,形成了“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組織模式。
“剛開始並不是人人都願意,村民們守著眼前的收益,看不到長遠的發展。”怎麼辦?張錚說,當時村裡的黨支部和黨員帶頭出來干,“讓村民們看到這樣能賺到錢,自然就願意跟著干。”
如何“聚沙成塔”形成合力謀發展?水際村由游船經營大戶牽頭,小戶以資金或游船入股的方式組建游船協會,協會對大金湖景區游船實行統一調度,整頓私自攬客接客等現象﹔聯合金湖漁民組建漁業協會,漁業協會實行統一放養、統一捕撈、統一經營﹔家庭旅館協會統一誠信品牌、統一對外經營、統一服務要求、統一安排客源、統一收費標准……
如今走進水際村,大金湖畔,一排排帶有“粉牆、黛瓦、坡頂、翹角、馬頭牆”泰寧傳統建筑風格的小別墅整齊排列,小樓統一貼了編號,一共有33座。
不再有惡意競爭,取而代之的是產業的良性發展。“村民們不再搶客源。”張錚介紹說,協會統一對外發布信息、招攬客源、分配客源,民宿經營者隻用負責民宿的服務,這樣能夠保証人人有客源,還能保証統一標准。
“在鄉村治理中,村民是主體。”相對於集體經濟,成立協會進行市場化運行賦予了村民更大的自主性,政府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樣能讓村民有更強的參與感,也更易接受。
前些年,旅游業不太景氣,水際村也不例外。於是,水際村盤算起“修煉內功”,開始了第三次“創業”。
村前新建沿湖生態步道﹔宅間道由水泥路改成花崗岩道路﹔村民每家出資5萬元,將民宿裡的電視、空調、床單被褥等全部更換,與外部環境一起“升級”……水際村的旅游產業“再出發”,慢慢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民宿改造后帶來的經濟效益立竿見影。“原先民宿一個房間一晚上隻能賣幾十塊錢,提升以后,一晚上能賣一百多塊錢,條件好的甚至能賣到兩三百。”梅口鄉水際村村民吳贊臣嘗到了甜頭。
“貧困村窮則思變發展旅游業,促成了第一次創業﹔搶客源、亂捕撈導致鄰裡矛盾激化,催生了第二次創業﹔旅游產業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民宿經營觀念需要轉變,由此進行了第三次創業。”張錚說,水際村的每一次“創業”,都是因時因勢倒逼著進行發展變革,將挑戰轉化為機遇,最終實現了生態“變現”、鄉村富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