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戰略之下,專家學者齊聚福州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
人民網福州6月3日電 (記者陳藍燕)“近年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經濟已成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發展‘藍色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在6月2日舉行的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海洋經濟與‘雙碳’戰略”主題論壇(下稱論壇)上,中國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陳丹紅如是說道。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當天,論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及企業界人士約150人參加會議,共同探討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陳丹紅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臨海國家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經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
根據數據統計,2012—2022年,我國海洋經濟總值從5萬億元增長到9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9%左右,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當前,隨著海洋技術創新步伐加快,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國與國間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正局級巡視員鐘偉雲表示,本次論壇的主題契合了時代的需要,符合時代要求,隨著海洋經濟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將不斷推動著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合作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2022年福州市海洋生產總值3300億元,居全國第三﹔水產品產量300萬噸,居全國第二﹔漁業產值675億元,居全國第一﹔福州港貨物吞吐量超過了3億噸,首次躋身全球前20。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主席、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吳賢德介紹,近年來,福州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注重海洋科學研究,成立了6個海洋產業聯合研發中心,加快打造海洋經濟科創高地。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堅持陸海統籌系統治理,積極推動閩江河口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持續打造美麗海灣。大力培育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海洋信息、海洋文旅等新興產業,完成中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下線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片最長的海上風電機組,綠色低碳已經成為福州海洋經濟發展的鮮明底色。
嘉賓共同探討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主辦方供圖
海洋是聯通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海洋經濟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建議,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打造藍色經濟通道。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促進與沿海國家的交流,秉承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理念,與沿海國家開展更加緊密深入全面務實的合作。
據悉,本次論壇由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亞太區、“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