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遺:古為今用“活”起來 福來福往“潮”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是民族精神的血脈延續。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3年適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等。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一段回憶,印証著一段歷史。
福建省福州市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星辰、瑰麗多姿。截至目前,福州市共有21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含8項增設保護單位)。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4項。目前共有314名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名,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0名。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時代的“浪潮”下,古老非遺如何傳承保護、古為今用、煥發新生、走向世界?
浸潤“蝦油味” 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二胡弦動,絲竹聲響﹔榕腔吟唱,不絕於耳。
在老福州人心中,有一支帶著“蝦油味”的鄉曲——閩劇。
戲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閩劇又被稱為福州戲,居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首,劇團數量多、觀眾覆蓋區域廣,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
初建於1958的福州閩劇院,於2006年申報“福州閩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8月,經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福州閩劇院劃轉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
吳則文正在表演閩劇《蘭花賦》。受訪者供圖
“十八盆蘭花襯金匾,一陣陣香氣多清幽……”福州閩劇院內,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閩劇非遺傳承人吳則文碎步走向舞台正中,一場好戲熱烈開演。這出《蘭花賦》,是閩劇的傳統劇目,老福州的祖祖輩輩都愛看。
由一帶百,閩劇芳華,源遠流長,人文福州,讓非遺文化綿延不息。
眼下,近百個閩劇團在都市、鄉野的劇場舞台奔走,所及之處,座無虛席。吳則文表示:“我們創新傳統劇目,把閩劇帶進社區、帶進校園,希望將閩劇的美好‘種’進每個看戲人的心中,讓古老鮮活的文化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中國壽山石館中的壽山石印章。人民網 葉青卿攝
除了閩劇,常被老福州人提起的,還有另一項技藝非凡的國家級非遺——壽山石雕。據了解,壽山石質地如羊脂,色彩鮮艷,產於福州北郊山區北峰附近。它硬度低,適合雕刻﹔石質美,值得欣賞﹔更因稀有而無比珍貴。
走進位於晉安區壽山鄉的中國壽山石館,“石帝”田黃石、“石后”芙蓉石陳列展櫃,十分精巧﹔游客駐足展前,流連贊嘆。壽山石雕刻講究“相石取巧”,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
但隨著時代更迭,壽山石雕的題材也發生了改變。據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壽山石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介紹,過去,壽山石雕常以花果累累等題材,表現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今,社會日新月異,高鐵等“熱氣騰騰”的現代場景也被定格在壽山石雕刻中,傳統文化煥新生。
陳禮忠正在進行壽山石雕創作。受訪者供圖
古老非遺的蓬勃生長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支持。2021年出台的《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對閩劇的保護傳承內容、保護措施、傳承傳播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范。2022年出台的《福州市壽山石雕刻技藝保護規定》從管理體制、保護措施、人才培養、產業扶持等方面來保護、傳承、傳播、發展壽山石雕刻技藝。
閩劇和壽山石雕只是福州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縮影。近年來,福州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引,在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方面下足了“功夫”:頒布施行《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就非遺項目活化利用、搶救保護、培養傳承人等作出規定﹔推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古厝”,通過與旅游、科技的結合,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一座座福州古厝,成為弘揚閩都文化的窗口,煥發新時代光彩……
“老酒”入“新瓶” 古為今用走進摩登生活
傳統工藝離不開保護傳承,更離不開創新轉化。
如何讓古老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在國家級非遺項目福州軟木畫代表性傳承人林清韻看來,要將“老酒”裝入“新瓶”,把非遺的藝術與美從展櫃、案頭,充盈在日常用品之中。
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軟木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林清韻的工作室中,一個融合了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的“福文化旋轉置物架”十分“吸睛”。
“福文化旋轉置物架”把非遺的藝術與美從展櫃、案頭,充盈在日常用品之中。受訪者供圖
“中國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傳統習俗,福州作為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會城市,‘福’文化已經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福州最顯著的文化標識。”林清韻介紹說,“福文化旋轉置物架”將文化底蘊深厚的福標、福厝、福山、福水、福道、福樹融合其中,以非遺工藝軟木畫為表現形式,配以福花(茉莉)香插,形成極具“福文化”的生活美學作品。
“我們大膽運用創意元素,對原本隻能作為收藏、觀賞的軟木畫進行創新,開發符合當代生活需要的文創產品,因此在使用置物架時,不僅能近距離感受福州傳統工藝的魅力,還能在茉莉香中,身臨其境感受福州之美。”林清韻說道。
在林清韻看來,隻有將古老工藝轉化為現代生活所需,傳承才是動態的、可持續的,因此,必須在當代文化設計層面上,以一種鮮活的、與時代潮流理念來主導文創設計及作品形式,突出軟木畫的藝術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福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池小霞對當地非遺保護充滿信心:“我們貫徹‘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這三個重要理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夯實基礎、注入生機與活力,擴大‘后世遺’效應,不斷提升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的影響力。”
舶來又舶往 “福”氣蓬勃享譽世界
“閩邊江口是奴家,君若閑時來吃茶。土牆木扇青瓦屋,門前一田茉莉花。”福州民謠裡的茉莉花,在閩江之濱、烏龍江畔搖曳生姿。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原產於印度的茉莉一路向東跋涉,進入中國后在榕城落地生根,芬芳至今。福州的茉莉因當地獨特的自然水土和氣候,不僅生長繁盛,還孕育出被認為有冰糖甜、龍眼味的獨特芳香,而其最主要的去向是用於茉莉花茶的制作。
潔白的茉莉花朵。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當一花一茶熱情地“擦出火花”,洋溢著清香的傳統工藝便應運而生。
一縷花香傳千年。作為閩越都會、東南重鎮的福州,曾經有著較為發達的海洋貿易,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端點和轉運港之一。向海發展的福州,在19世紀中后期超過廣州和上海成為全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地,出口份額佔中國茶葉輸出總量三分之一以上。於是,當時的福州有了“世界茶港”的稱號。
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國際茉莉花茶發源地”會議在福州召開。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發源地”稱號,這是世界上首次公認一種茶類的發源地。2012年,“世界茉莉花茶文化鼓嶺論壇”召開,會上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的稱號。2014年,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茉莉花田。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2022年11月29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評審通過,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含發源於福州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民族的茶”到“世界的茶”,近年來,福州市積極做大做強茉莉花茶產業,讓茉莉花茶重放異彩,名滿天下。以2021年為例,福州茉莉花茶產量為1.68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約58.3億元,佔據全國茉莉花茶產值五分之一以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茉莉花茶香飄海內外只是一隅。佛跳牆、牛角梳、脫胎漆、伬唱、詠春拳……閩都富饒的非遺文化汲取歷史文化的養分,正帶著茉莉的香氣、滿滿的“福”氣,走出福建、走出國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一代代的匠人,將溫度凝於雙手,將匠心沉於工藝,從時代更迭中萃取精髓,百轉千回,薪火相傳。
福脈數千年,非遺永流傳。
中國非遺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綿延繁盛的活態展示,與世界非遺一道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巨大文化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