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培育百個金牌旅游村 走好閩東特色振興路

“海上天湖”福鼎市崳山島的碧柔如毯,屏南縣北墘村的泉香酒洌,福安市坦洋村的茶香繞梁,蕉城區猴盾村的畬族風情,霞浦縣涌山村的森林康養,古田縣前洋村的五朝流韻……
福建省寧德市依山傍海,山川海島資源眾多,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為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2022年以來,寧德市創新專項債、林權贖買等多元融資方式,統籌各類資金近10億元,扎實推動百個金牌旅游村建設,首批驗收金牌旅游村34個,完成項目建設507個,獲各類品牌榮譽25項。
福安市下白石鎮寧海村。郭文正攝
“點線面”構建鄉村旅游立體格局
以金牌旅游村建設為契機,以天湖景區為軸心,規劃設計環島旅游景觀道,布局東角村、馬祖村、灶澳村、魚鳥村等海邊環線漁村,打造“旅游+美食”“旅游+養生”“旅游+漁業”“旅游+茶業”的海島休閑旅游品牌,讓春節期間前往旅游的游客在欣賞水天一色、沙鷗翔集的美景后不禁感慨“崳山島更美了,交通更方便了,民宿也發展起來了”……福鼎崳山島的“顏值”升級是寧德市構建鄉村旅游立體格局的一個縮影。
寧德市委、市政府對金牌旅游村建設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各地採取專項債、項目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切實解決金牌旅游村建設資金保障問題。在金牌村謀劃布局上,寧德市對接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挖掘整合“山、水、海、島、灘、灣、礁”資源,推動串點成線,沿G228濱海風景道、交通干線沿線和重點景區周邊布局建設百個金牌旅游村,著力打造一批“全國知名、輻射浙南”的金牌村,賦能鄉村旅游發展。
百個金牌旅游村的布局建設,改變了過去鄉村旅游缺少統一思路、統一規劃和“小、散、弱”的狀態。通過梳理篩選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底蘊的村進行一體謀劃、一體打造,推動基礎設施、鄉村面貌、服務配套等由內而外全面提升,寧德不僅涌現出一大批網紅“打卡點”,形成了沿濱海岸線、沿交通干線、沿重點景區周邊等三道鄉村旅游風景線,做到處處是景、全域可游。值得一提的是,寧德將金牌旅游村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實施共建共享共育,通過串聯開發鄰近地域優質金牌旅游村的資源和產品,形成豐富多彩的最美金牌旅游村旅游線路,並推出“多彩寧德·最美金牌旅游村”主題線路,其中寧德行攝尋光休閑游、最美春光賞花休閑之旅、福滿壽寧·魅力農耕——紅“福”之旅等3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古田縣黃田鎮金翼村。陳瑜攝
目前,寧德首批34個金牌旅游村中,6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9個村列入省級金牌旅游村。金牌旅游村建設已經從點上打造向面上拓展轉變,極大重塑了閩東鄉村旅游的整體格局。
“+文旅”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借助全市第一批金牌旅游村建設的契機,寧德各地緊扣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明確農耕文化、茶鄉休閑、紅色研學、生態康養、民宿體驗、濱海旅游等發展方向。各地堅持算好“+旅游”“旅游+”兩道加法題,讓“游”的業態更加多元,“村”的發展更有看頭。通過建設、鞏固、提升,突出因地制宜,打造差異化、多樣化的鄉村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屏南縣壽山鄉壽山村。屏南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屏南縣引進“新村民”認領老屋並以文創為導向的活化利用,形成了北墘、龍潭、四坪、漈下、廈地等為代表的“古村落+文創”模式,讓過去的“空心村”搖身一變成了年輕人向往的網紅村,吸引一批藝術家到這些村庄進行文創實踐,呈現出“人來、村活、業興、文盛”之勢,引得各地游客紛紛前往。
福安市南岩村契合當下游客、消費者需求、喜好,堅持“以用促養”,活化利用古民居,用先后修繕的古建筑先后培育了民宿、藝術客棧、台貨鋪、文藝奶茶店、鄉村音樂吧、植物環保手工肥皂工作室、休閑書院、畫室等新業態,將文化藝術滲透進當地的產業經濟、自媒體經濟等領域,催生出一批新的個體經濟,如微電影、短視頻、一村一播培訓等,將南岩形象“帶出大山”。
福鼎市柏洋村、赤溪村,福安市坦洋村、南岩村等金牌村用好福鼎白茶、坦洋功夫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的成果,深入挖掘提升茶事、茶俗、茶道、茶藝,開發了茶民宿、茶庄園、茶創意基地等茶旅融合系列產品,打造集茶園風光、採摘體驗、加工制作等為一體的茶旅線路,形成“茶葉+旅游”模式。
壽寧縣下黨村、古田縣前洋村、霞浦縣涌山村、周寧縣后洋村、蕉城區桃花溪村、柘榮縣靴嶺尾村等金牌村,借助新思想研學熱潮,推出一批個性化定制產品,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各具特色、可學可感的研學樣板,成為集中展現閩東氣質、閩東風格、閩東光彩的重要窗口。
“標准化”提升鄉村旅游服務品質
為推動金牌旅游村標准化建設和特色化發展,寧德出台《寧德市“金牌旅游村”建設實施方案》《建設指導標准》《服務指導標准》等,從發展規劃、區位交通、村居環境、資源品牌、產品業態、旅游公共、安全應急和管理服務等八個方面合理設置,指導建設工作,著力補足發展短板,建成宜居宜游的金牌旅游村。近兩年來,各縣(市、區)積極統籌、整合、調度各類資金,實施金牌旅游村各類項目798個,有力推動了金牌旅游村的整體形象提升,旅游服務配套不斷完善。
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壽寧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霞浦縣涌山村原先交通滯后,基礎設施薄弱,“路是黃土路,車輛難行”。在金牌旅游村建設的推動下,鬆城街道先后投入資金3000萬元進行涌山村生態環境提升,完成進村公路改拓建,村道白改黑,村內管網改造,房屋立面改造等項目。同時,修繕荷塘、涼亭、小木屋和休閑廳,完善環村森林步道、路燈夜景工程及自然村道路等設施,配套建設燒烤區與停車場等森林康養一期項目建設,使美麗鄉村得到質的提升,也樹立起一張綠色旅游名片。
蕉城區猴盾村投入950萬元實施傳統古村落改造提升項目,完成了畬族風情廣場、歌樓、旅游公廁、環村石階鋪設、路燈、停車場、傳統古村落保護提升、畬家風情牆繪等十余個基礎設施建設,在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保留了畬族傳統特色。
屏南縣壽山鄉壽山村建設“一街、兩館、五中心”,恢復“茶鹽古道”原始風貌、特色產品一條街,打造影視、攝影、短視頻攝制體驗館和昆虫觀光研學展示館,建設攝影愛好者學習培訓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創客服務中心、農耕體驗中心、農特產品展銷中心,同時做好強弱電整理、雨污分流、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提升,推動“傳統村落+”升級,形成新業態、多產業兼容並聯發展新格局。
福鼎市漁井村拓寬通村水泥公路至6米多,建設陸島交通碼頭,陸續完成路燈建設、漁井濱海棧道、媽祖文化公園、旅游公廁、休閑美食一條街等旅游配套設施,項目區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信、通電視、通網絡等“六通”設施,並新建漁井至石蘭海防路,4座旅游公廁、漁井主村石步道、炮台通往媽祖公園棧道工程等旅游配套設施,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功能,讓游客“玩得好、住得好、吃得好”。
“促振興”彰顯鄉村旅游帶動效應
金牌旅游村建設,不僅讓閩東鄉村環境變好了、顏值變高了,也讓村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有了新變化。特別是通過發動群眾參與金牌旅游村建設,閑置資源變成了旅游資產后,村民們切切實實吃上了“旅游飯”,共建共享的氛圍越來越濃。
同時,寧德市強化黨建在金牌旅游村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在金牌旅游村靈活設置若干個民宿餐飲、文化生態保護、旅游志願服務、涉旅產業開發等功能型黨支部,筑牢鄉村旅游“紅色堡壘”。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示范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旅游事業帶頭人隊伍,推動力量下沉金牌旅游村,黨建與鄉村農旅文旅深度融合。
周寧縣禮門鄉陳峭村。林平攝
霞浦縣聚焦“攝影+民宿”,打造東壁、花竹、閭峽等金牌旅游村,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一批民宅變成了民宿,一批村民變成了導游,一批漁民變成了漁模,直接帶動2萬多人就業,霞浦縣也獲評“2022美麗中國首選旅游目的地”。
屏南縣北墘村以打造黃酒特色鄉村為主題,推出“我在北墘有壇酒”等旅游產品,掀起了村民家家釀酒、游客人人認購的熱潮。近年來,北墘村以打造黃酒特色鄉村為主軸線,做精做優“黃酒+文旅+”大文章,一筆一畫繪就“醉美”鄉村。為做大做強黃酒產業,北墘村在原有酒企和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引進鄉賢吳善遠創辦的福建北墘酒業有限公司,對村民自家產的北墘黃酒進行品牌包裝、推廣。目前,該村已承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
柘榮縣靴嶺尾村立足縣情鄉情村情,提出“清新鄉野、文創田園”的發展定位,通過深挖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的剪紙習俗,借力柘榮非遺剪紙文化優勢,逐步發展剪紙產業,帶動其他文創產業、旅游業發展。目前,全村148戶中有83戶村民入股經濟實體,佔比達到56.08%,通過分紅戶均年增收2萬元﹔經濟實體吸納村民120人務工,人均年增務工收入2萬元,以及村民自營茶葉、太子參等收入,2022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2.79萬元。
周寧縣禮門鄉陳峭村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開辦鄉村農家樂、民宿等產業,帶動村內群眾增收。目前已發動30戶村民開辦民宿17家、床位200多個,自辦農家樂餐館7家。17家民宿年營業額300萬多元,日接待能力達到500人次,農家樂年營業額200余萬元。
壽寧縣犀溪鎮西浦村。壽寧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如今,寧德市首批金牌旅游村實現村集體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34個首批金牌旅游村80%以上集體收入超50萬元,平均增幅36.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標准23102元的20%。(江葦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