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草”種出“大產業” 院士專家共探菌草產業發展新路徑
第十八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人民網福州6月18日電 (記者陳藍燕)小小一株草,長成“大產業”。6月17日,第十八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在福州開幕。來自25個國家、200多位國內外嘉賓相聚榕城,共同交流全球菌草產業發展的經驗,探討加快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的新途徑。
菌草技術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佔熺歷盡艱辛發明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開辟了一條生態保護、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新路。
近四十年來,菌草科學研究與應用不斷創新拓展。菌草技術已從“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飼料、肥料、生物質能源與材料等領域,創建了“菌草—生態治理—綜合利用”於一體的菌草綜合利用技術與產業發展體系,開辟了菌與草交叉的科學研究與應用新領域。目前,菌草技術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6 個縣(市)和全球106個國家應用推廣。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表示,菌草技術從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同時,菌草技術在服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隨著菌草技術越來越本土化、簡便化、標准化,為世界各地大面積發展菌草產業提供了科學依據。”林佔熺介紹,目前,菌草技術已被翻譯成了18種文字,並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盧旺達、萊索托等17個國家建立了示范基地。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讓菌草變成發展中國家的“幸福草”。
他表示,“這個目標在不久的將來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在三天的會期裡,與會代表將聽取國內外專家主旨報告,實地考察福建農林大學參觀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順昌縣菌草產業示范區,就加快推進國際菌草產業發展進行座談交流和深入探討,促進菌草技術和菌草產業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菌草技術兼顧了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對我國生態、糧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建議,不斷拓展菌草的用途,尤其是要利用好菌草在重金屬等污染物富集修復方面的功能,激發下游市場化潛力,為菌草種植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夯實需求基礎﹔二是面向菌草技術的國際化,針對防風固沙、重金屬修復、肥飼料供給等多方面的市場需求,結合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對商業模式、技術工藝、過程管理等進行智慧決策與智能控制,實現菌草技術的再發展、再創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院長夏友富表示,菌草技術及其產業化不但可以緩解人類面臨的糧食危機,而且可以為治理沿江沿河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及石漠化和鹽鹼化創造了新的模式,為生物質能的發展也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他建議,將菌草綜合技術產業列為全球重大產業加以培育,創建全球菌草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支持菌草產業鏈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