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從這裡熱銷!探訪宋元第一大港的前世今生
人民網泉州6月18日電 (陳騰)“這些瓷器太有歷史的美感了”“原來窯洞要有坡度的”……中外媒體採訪團成員們來到福建“打卡”,一路邊走邊感嘆。
啟動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16日,2023年“中國有約·相約福建” 國際媒體主題採訪活動在泉州啟動。由中央和地方新聞網站記者、外媒記者等60余人組成的中外媒體採訪團,將在為期5天的時間裡,探訪福建的古街碼頭、海絲遺址,追尋福建“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共謀發展的足跡。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究竟有何魅力?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瓷器的國家。瓷器質地細膩如玉、光亮如鏡、造型優美,深受各國人的追捧。宋元時期,泉州就是中國南方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這裡的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艷向採訪團講述歷史故事。人民網 陳騰攝
“這是我們泉州灣宋代的海船,它帶來了大量的香料和藥物。”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艷向採訪團成員們講述了泉州港的歷史,“曾經有學者把海上絲綢之路稱作陶瓷之路,他們認為,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大宗商品,並且在沿線的港口城市,包括很多的水下沉船的考古中,都有泉州陶瓷器的身影。”
那麼這些瓷器是如何燒制的呢?在泉州德化屈斗宮窯址,大家找到了答案。
屈斗宮窯址。人民網 陳騰攝
“火是從下面慢慢點上來的,窯床要有一定坡度,這樣火力才會流通。”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介紹,德化窯採用了墊柱疊燒的方式,將傘狀的墊柱置於窯床上,器物以澀圈直接疊燒,或置間隔具齒形墊圈后疊燒。這種裝燒方法可以增加裝燒密度,節省原料。“所以我們瓷器疊的很高,一窯就可以燒幾萬件,日本很早就派人來我們這學習窯爐制作和瓷器的生產技術。”
宋·傘狀支燒組合具。人民網 陳騰攝
德化瓷的制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德化瓷業延續千年,與當地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分不開,德化瓷土礦儲量豐富,鐵、鈦等雜質含量低,質量好,燒后白度高。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所以有“中國白”的美譽。
德化瓷藝城的陶瓷制品。人民網 謝小姿攝
德化瓷器的發展現狀如何?改革開放后,德化陶瓷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逐漸形成了傳統的日用瓷、工藝瓷、大師瓷以及衛浴陶瓷等板塊。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德化被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稱號﹔2021年,德化白瓷評為“福建文化標識”,德化窯址列入世界遺產。
在順美陶瓷生活館,採訪團成員們親手體驗陶瓷手拉坯制作過程。人民網 陳騰攝
據了解,德化現有陶瓷企業4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22年德化陶瓷產值達502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就在前不久,德化發布2023—2027年“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吹響陶瓷千億產業集群號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