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福建鼓樓探索了什麼?

6月27日,在2023年創新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經驗分享交流暨長春現場會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的“兩會一員”機制獲評“2023年創新社會治理年度十佳案例”。鼓樓區的探索對於城市基層治理有哪些啟示?一起來打探。
“牆已倒,請所有業主勿靠近!”今年5月的一個夜晚,王強通過緊急提示,以及后續一連串“動作”,促成福建福州市鼓樓區鳳湖新城二區一面因暴雨坍塌的圍牆獲得快速修復,排除了安全隱患。
誰家房子出租了、哪家發生緊急情況了……小區裡的任何一個動靜,王強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全心參與下,社區很多困難都迎刃而解。
在鼓樓區,像王強這樣為社區奔忙的群眾達1800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社會治理市民委員會委員。與社會治理市民委員會一同深入基層治理的,還有社會治理專家委員會、法務特派員。由此,擁有“專家學者庫”“群眾智囊團”“法務特派員”的三支隊伍,促成“兩會一員”機制產生,在鼓樓的所有社區全面推行,建設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的“心頭大事”
楊橋河南社區的河南新村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隨著市政“電源排查”工作的開展,該小區的公用電輸入電源被切斷。沒了路燈,一到晚上,就黑乎乎一片。
想要路燈重新亮起來,小區要申請配備獨立電表,還需按時繳納公用電費。看似簡單的這兩個步驟,卻卡住了。原來,業主們不樂意掏錢。這事兒,就停滯了。
“兩會一員”機制啟用后,河南新村邀請了專家代表、居民代表、律師代表等,大家群策群力,接連著開了三場協商會議,並實地走訪居民,最終,解決方案出爐:將電費分擔落實到河南新村每一棟樓,以樓棟為單位,形成“一樓棟·一亮燈”模式。也就是說,每一棟樓隻要居民都簽署意願,該樓棟周圍即可點亮路燈。目前,該小區已有37棟樓的周圍亮了燈。
鼓樓區是福州傳統的老城區。河南新村的“亮燈計劃”只是眾多基層訴求中的一個。
都說“社區工作無小事,與群眾有關的事都是大事”,要怎麼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的‘心頭大事’。”鼓樓區委書記黃建新表示,鼓樓區不斷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舉措。近年來,鼓樓區創新推出了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一線處置”機制,以黨建引領為主線,推動治理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長效化。
但在探索實踐過程中發現,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還需有更深層次的創新。“兩會一員”機制應運而生。河南新村“亮燈計劃”得以推行,正是“兩會一員”機制試水的結果。
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鳳湖社區法務特派員為居民講解法律知識。謝赟星攝
“兩會一員”機制推行以來,形成多元治理“組合拳”,質效已顯現。
聚焦發展“謀新招”,怎麼做?
社會治理專家委員會突出專業化,深度參與區委、區政府各項工作決策,使決策咨詢工作“專”出特色、“專”出質量、“專”出水平。專家學者“智庫”聚焦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針對“課題清單”,開展實地調研,把“金點子”有效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金鑰匙”。如,鼓樓區在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過程中,積極邀請熟悉文化和旅游行業的專家全程指導,共同探索構建“一核兩區三帶四集群”的全域文旅融合大格局,成功獲評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
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如何實現?
社會治理市民委員會突出民主化,圍繞宜居家園、幸福康樂、志願服務、文化融合、矛盾調解等5個領域,通過不斷培養居民自治骨干,推動社區的事由居民主動提、主動議,做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策於民,讓群眾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截至目前,市民委員參與“居民懇談日”“參與式預算”等各類活動3000余場,提出意見建議7000余條,撬動社會資金140萬余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00余個,真正實現“集居民之智、辦居民之事、解居民之憂”。
怎麼將法治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最末梢”?
由律師、法律志願者等組成的法務特派員隊伍突出法治化,致力為社會治理工作中涉及的專業性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供專業指導、實踐支持和法務支撐。截至目前,鼓樓69個社區均已設立法務特派員工作站,為市民群眾提供最便捷的“家門口”法務服務,漸漸地,“有法律難題先找法務特派員”已經成為鼓樓區廣大居民群眾的共識。機制運行以來,全區500名法務特派員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各類服務5600余人次、開展法治宣傳300余場,為社區組織提供依法決策400余次。
“小切口”撬動“大治理”,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兩會一員”發揮紐帶作用,帶動更多駐區單位、市民群眾、社會組織、志願團體參與共建共治,實現社會治理大融合、大聯動、大提升。
按照“堅持政治性、彰顯人民性、注重廣泛性、突出專業性”的工作原則,組建起社會治理專家委員會、市民委員會、法務特派員三支隊伍。那麼,用什麼來保障這三支隊伍持續深入社會治理?
黃建新表示,在推行“兩會一員”機制的過程中,黨建引領不動搖。“將黨支部建在‘兩會一員’最前沿,確保黨員在社會治理工作中當先鋒、做表率,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鼓樓還有一整套的制度規范。在“兩會一員”機制推行之前,“兩會一員”工作導則已先行“出爐”,導則明確了各方工作職責,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並將工作制度、流程圖上牆,讓三支隊伍對工作流程一目了然、有圖可依。
光明確職責還不夠。鼓樓區把堅持政治激勵、物質保障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建立積分制管理模式,制定服務積分正負面清單,對三支隊伍服務情況進行評審賦分,積分可用來兌換相應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設置專項經費,為三支隊伍履職提供經費保障﹔評選“智囊團”“金牌調解員”等,樹典型、立樣板,激發三支隊伍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
而推動“多治融合”,暢通協同發力內循環,成為“兩會一員”機制運行的“活水”。
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竹林境社區法務特派員和市民委員會攜手開展工作。竹林境社區供圖
針對市民委員會反映較為集中、突出的問題,交由專家委員會開展專題調研﹔針對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涉及教育、養老、就業等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參考,及時向市民委員會征詢意見﹔針對矛盾糾紛,聯合法務特派員和市民委員會共同開展調解,在法理與情理的調和中,推動問題解決。通過三者的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發揮“1+1+1>3”的治理效能。
推動“平台融合”,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讓“兩會一員”機制融入“鼓樓智腦”,實現社會治理專業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
線下,充分利用居民議事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現有場所,並開辟民情驛站、市民代表之家等新陣地,為“兩會一員”三支隊伍提供參政議政、議事協商、服務群眾的大平台。
線上,依托“鼓樓智腦”“鼓樓社區幸福通”兩個社會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設“兩會一員”專區,設置“決策征詢”“參政議政”“法務服務”三大窗口,及時、准確發布調研課題、決策需求、群眾訴求、法務知識、研究成果、交流結果等內容,實現既能“面對面”又能“鍵對鍵”的融合共治。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全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黃建新說,福州市鼓樓區通過“兩會一員”這個“小切口”,撬動了“大治理”,激活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這不僅是鼓樓區因地制宜探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有力舉措,也是基層吸納民意、匯集眾智、凝聚共識、服務發展的一大創新,推動形成了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居民自治、多方參與、協商共建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對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給大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鼓樓區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了。”黃建新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