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台青鄉村培力賦能:“授人以漁”讓“斜杠新農人”守根筑夢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3年06月30日08:4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庭院綠草茵茵,飯館菜香繚繞,田間稻苗生長,池畔野花芬芳。這是廈門市海滄區洪塘村赤土社“脫胎換骨”后的鄉村面貌。更讓赤土人驕傲的是,村子的改變是村民們一磚一瓦干出來的。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經實現歷史性轉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產業振興的一種理想狀態,但規模小、底子薄的村子應如何克服“先天不足”?蓋出漂亮房子后,鄉村振興之路該怎麼走?

“整村規劃”因地制宜

曾經的赤土社就是許多普通小村中的一員。面積0.55平方公裡,總人口約820人,地處天竺山腳下,距離城區有一定距離。與閩南許多農村相似,赤土社雖留存媽祖廟、土地廟等歷史文化印記,但開發度不高。村中有耕地稻田,可自給自足但附加值低,收入微薄。

但如今,來到赤土社,從村口公園出發,沿著柏油村道走進赤土社,路旁便是有著“最美庭院”稱號的小院。越過半人高的閩南風圍牆,能看到庭中綠草如茵,石板路蜿蜒,涼亭、陽傘、咖啡桌搭配氛圍燈、籬笆牆,愜意悠閑的田園生活躍然眼前。

赤土社的“最美庭院”。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赤土社的“最美庭院”。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緊鄰小院的是周毅紅夫妻倆的“周記扁食”,這也是村中庭院經濟的“排頭兵”。作為“周記扁食”的第三代傳承人,周毅紅和丈夫從事餐飲多年。幾年前,他們返鄉創業,適逢“美麗庭院”創建,便花了30萬將家中破舊鐵皮房改造成為開闊明亮的餐廳。現在,這個有著家的味道的“小院飯店”成了大家最愛光顧的“村食堂”。

村道邊的“周記扁食”。受訪者供圖

村道邊的“周記扁食”。受訪者供圖

在這條村道上,還有提供研學服務的陶瓷館、為村民提供公益課程的書院,以及媽祖廟、觀光農場等各具特色的游覽點。有的成了村民生計的一部分,帶來額外收入﹔有的活化應用,老建筑迎來新用途﹔還有的是村民的“鄉愁”情結使然,努力打造“夢中情院”,成就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村中陶瓷進出口貿易公司在營造團隊帶動下培育村民成為手工達人,開發出研學觀光業務。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村中陶瓷進出口貿易公司在營造團隊帶動下培育村民成為手工達人,開發出研學觀光業務。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赤土社的“大變身”與一支台青社區營造團隊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支隸屬於廈門市海滄區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的團隊,由16名台灣青年和4名大陸社工組成,於2021年3月在赤土社成立工作站。海滄區民政局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這支團隊,以第三方身份進駐,為村庄改造提供公益性指導。不從村民項目中牟利,這種參與模式更容易獲得村民信任,提高合作意願。

入駐之初,台青社區營造團隊就著手進行鄉村振興規劃硬件建設,對村庄周邊環境和歷史資料進行調研,梳理參觀節點。在全村“一盤棋”規劃下,台青團隊和村民們不斷切磋、磨合,開發出以“聽覺、味覺、視覺、嗅覺、觸覺”五感體驗為主打產品的全村觀光路線,讓來到村中的游客能看得到鮮花,吃得上佳肴,摸得著陶瓷手作,聽得見書聲琅琅。

“培根計劃”授人以漁

覆蓋全村的導覽路線有了,但這只是改造計劃的第一步,這支團隊給村子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和人才方面的“補強”,更是觀念轉變的“突飛猛進”。

“一磚一瓦的改造不難,難的是觀念轉變。”廈門市海滄區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佩珍說,團隊在調研時發現,文化歷史對“村”和“民”都具有重要意義,唯有先對腳下的土地產生情感,才能構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台青社區營造團隊成員、台青王嘉麟介紹,他們在赤土社做的不僅是“授之以魚”,更是“授之以漁”,最關鍵的是要讓村民們能意識到自己是村子的主人,自發參與到村子的公共事務中。

如何讓村民守土有愛,鄰裡相親?

“培根計劃”在赤土社應運而生。一方面,台青社區營造團隊透過“人、文、地、產、景”的調研工作,認識海滄文化歷史、風土民情﹔另一方面,當地孩童、村民也在團隊的帶動下,認識鄉土文化,扎下愛鄉、愛社會、愛家國的根。

李佩珍介紹,培根計劃的機制立足鄉土培養文化的根基,將累積實踐經驗,形塑出一條可推廣、可復制的文化扎根路線。

營造團隊為全村設計了觀光點。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台青社區營造團隊為全村設計了觀光點。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入駐之初,團隊就通過入戶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向村民了解想法與需求。開發閑置空間,發現村中“明星”,給村民們開表揚大會、茶話會……台青們將村庄“人、文、地、產、景”進行歸納整理后,在村內組建了赤土青年導覽隊,並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導覽培訓方案,經過培訓后的村民可以為外來游客提供導覽服務。

在這樣的模式下,赤土社又先后有了赤土開心婆婆西鼓隊、赤土開心婆婆腰鼓隊、赤土飛鳥爸媽志願服務隊以及研學團隊等多個村民團隊。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讓村民們的心更近、更團結。

村委會與校園研學團隊對接,引流研學項目,好玩好看的實踐體驗頗受歡迎。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村委會與校園研學團隊對接,引流研學項目,好玩好看的實踐體驗頗受歡迎。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福建商學院旅游與休閑管理學院教授孔旭紅表示,鄉村振興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生計”,更應是“生活”。台青社區營造團隊給鄉村帶來了新鮮血液,通過挖掘在地文化、資源差異性,用鄉土文化教育提高村民對土地的歸屬感、向心力,從而把人留在鄉村。

鄉創催生“斜杠新農人”

紅紅火火的鄉村改造讓村民周文考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寡言農民”,成為身兼鄉村導覽員、農家樂老板、農村合作社創始人等數職的“斜杠新農人”。他的“尋味赤土”餐廳和七色豆農園是村中數一數二的“網紅打卡點”。

通過親子研學的示范和參與,不少村民加入導覽隊,跨越傳統農業隻能從事種植販售的認知,推進農業搭配教育研學發展﹔村中的鄉村會客廳則被打造為赤土伴手禮展示平台和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向更成熟的景區模式邁進﹔婆婆們獲得表演舞台,變得更加自信、團結,鄰裡關系更為緊密。

在研學產業的帶動下,“鄉下婆婆”成了民俗藝術家,“農民伯伯”成了“田野講師”,待業青年成了鄉村導覽員。婦女、老人、兒童有了真實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農業研學給村民們帶來了多元收入。受訪者供圖

農業研學給村民們帶來了多元收入。受訪者供圖

“也許赤土社沒辦法成為擁有很大流量的‘爆款網紅’,但我們希望培養村民的鄉創意識,這樣即便是離開我們的輔導,他們也能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專家’。”王嘉麟說,這是“留住鄉愁”直接有效的辦法。

在赤土社的公共空間,隨處可見具有台灣文創風格的設計。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在赤土社的公共空間,隨處可見具有台灣文創風格的設計。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村庄的自我造血也正是當前鄉村振興中一直在探索的可持續發展路徑。2022年,赤土社所屬的洪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村支書王清鑽說,得益於赤土社的發展成果,村財增收不少。

赤土社的“優等生”模式如何推廣?

“以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為代表的閩台鄉建鄉創團隊有豐富的社區營造與鄉村振興經驗,和良好的鄉村振興人才打造機制與平台。”李佩珍如是說。她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壯大這樣的輔導隊伍,擴大服務范圍,讓有經驗、掌握市場需求和資訊的鄉建鄉創團隊能走入更多村庄,服務更多村庄。

孔旭紅認為,赤土社改造模式的亮點在於做人的工作。當村民感受到鄉村生活不同於城市的獨特魅力,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從而形成內生動力,主動建設並享受田園生活。“這是鄉村振興在實現產業興旺之后要思考的。賦予鄉村以生命力、歸屬感,人對生活有向往,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有希望。”孔旭紅建議,駐村鄉創團隊應加強對村史傳說、族譜家譜、文化脈絡等在地“人、文、地、產、景”的梳理,讓更多新農人參與,打造各具特色的新農村。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